2016年2月24日 星期
地域民俗的活化石
——探访我省首个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新建村
图/文 记者 程慧 通讯员 皮江星

  绵延的幕阜山余脉北面山脚下,坐落着湖北首个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通城县关刀镇新建村。已有276年历史的罗家老宅保存完好,传统的生活习俗、民风礼俗、岁时节俗至今仍在沿用,新建村被当地人誉为“地域民俗的‘活化石’”。

  老宅之中,岁月沉淀

  前拥绿水,背靠青山,墙体斑驳透着古意,外部构架独具匠心……这是19日记者来到通城县关刀镇新建村8组,初见罗家老宅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跨过花岗岩筑成的石大门,脚踩六边形石砖,漫步前行,只见屋内梁柱高耸,气势恢宏,护砌的烧砖青光锃亮,残缺的壁画古色古香。

  罗家老宅始建于乾隆15年,按“五进四横”模式设计。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老宅保存完好,可住300余人,拥有28个天井、35条弄堂、6幅壁画、12块牌匾,由于设计巧妙,即使是下雨天,邻里之间串门也能“不湿鞋”。

  如今,虽然老宅的部分外围房屋已被破坏,留住村民也仅剩4户,但屋内的象牙秤、瓷盘、兰花酒盏、木质珠算盘、古琴等文物被悉数保存下来,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刻有“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十四帝建修”等字样的四块石砖。

  参观完老宅,记者走出房门,沿着蜿蜒山路,爬上老宅身后依靠的龙形山。站在高处凝望,罗家老宅三面环山,一水中流。

  “小河弯弯曲曲,意味着积蓄财源,至于三面环山,左边出官,右边发财,这便是罗家大屋的风水所在,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任何人不得破坏。”当地老人罗文斌介绍。

  一座老宅,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洗礼,如今已成为新建村村民引以为豪的根本。

  民俗民风,魅力依然

  饼带,是新建村老百姓过年餐桌上必备的一道特色美食。每到年底,家家户户着手准备,开始忙碌,打成的饼带或留自家食用,或赠送给亲朋好友。

  就如村委会主任罗维所说,打饼带已成为新建村村民世代相传的习俗。

  “年前制作的饼带很受欢迎,家里存下的过年期间也已经吃完,还有一部分被儿子带到外地,送给朋友。”正在厨房内忙碌的8组村民胡尾生如是说。

  制作饼带需要多少工序?胡尾生停下手中的活,开始介绍。

  先把大米、绿豆、荞麦放在一起,用水浸泡一晚,然后用石磨磨碎,形成混合浆液。前期材料备足后,开始制作,用切成片的白萝卜沾油,在烧热的铁锅内均匀涂抹,然后把浆液倒入其中。熟后,在将成型饼带捞起,切丝晾干。

  “用白萝卜抹油是制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浪费,还会影响饼带的口感。”胡尾生说。

  在新建村,饼带只是当地传统美食中的一样。像腐乳、薯糕、腊肉、炒米等食品的制作工艺,同样凝聚了当地人的勤劳智慧,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瑰宝”。

  如今,新建村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民风正散发着别样的魅力,农耕、美食、养殖、手工业、礼俗等方面都有不少传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乡规民约,警示后人

  “要保护好地域民俗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乡规民约、祖训。”通城县民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罗伟民说。

  2012年3月,回乡探亲的罗伟民在老宅小溪边散步,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奉宪示,严禁牌赌盗风”的字样。

  罗伟民灵机一动,立即与村委会取得联系,保护文物的同时,提出了恢复一列系列优秀乡规民约的想法,以排斥封建迷信的不良影响。

  如此,民风渐好,4年来,村里不仅先后走出了30多位大学生,还涌现出一批孝子和乐于助人的人。

  收集整理传说故事、谚语是新建村文化保护的第二步计划。目前,老宅内有80岁以上的老人7名,他们耳目聪明, 精神状态都还比较好,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分别讲述几十个地方故事和谚语。

  “在此基础上,我们村将计划邀请专业团队,把老人们诉说的故事汇集成册,形成书面材料。”罗伟民表示。

  良风益俗的推广也是该村文化保护的重要举措。风俗,一旦形成,就为人们所认同、遵守,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和谐。因此,传承良风益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淳朴的乡村风情的回归。

  “保护好老宅建筑,传承好民俗民风,新建村的地域民俗文化就能很好地延续下去。”罗伟民语气坚定。

2016年2月24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