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
假如“丑小鸭”不是“白天鹅”
○王淦生

  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一个着名的形象。在一般读者眼中,丑小鸭的生命历程就是一个隐喻——苦尽自然甘来。这听起来的确会让落魄无助的人们神往。

  每当读起这篇童话时我都会想:假如丑小鸭本不是白天鹅,而就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呢?我们还会那么诗意地看待这么一个卑微的生命所经历的肉体上的磨难和心灵上的创痛吗?再换个角度想一想:那些正经历着与“丑小鸭”相同命运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是否会因为上述美丽的诠释而产生出一种成长幻觉?他们是否会用一种美丽的期待替代本应付出的努力?

  其实,正如动物界有丑小鸭也有白天鹅一样,人在资质上也存在差异。教育学上有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所谓的“好”也就是相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我们的教育能使他们发掘自身潜质的最大值,但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笑傲考场的英雄,都成为科学家,成为文学家。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曲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盲目地鼓动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让他们以为只要经过努力就能登上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说实话,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撕下那些原本不属于“丑小鸭”所应得到的同情或艳羡,还其本来面目,使他们不致在《丑小鸭》之类旨在培养人的尊重与同情心的美丽而忧伤的童话中迷失,让每一个孩子明白:人生决不是一则美丽的童话,人生的路是需要靠我们自己一步一步坚实地去走的——不管他是“丑小鸭”还是“白天鹅”。

2014年3月27日 星期

第04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