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清晰的用水亭,热闹的乡村养鸡场,壮观的蔬菜苗木基地……连日来,走进通山县一座座新农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村民们感慨:没有驻村干部贴身、贴心的帮扶,哪有这看不够的家园美景?
干部们欣慰:只有变“走读生”为“住读生”,才能干出实效,真正与百姓成为一家人。
查村情,解民忧
——村民有心愿他们来跑腿
3月22日,南林桥镇石垅村下徐湾。
眼前一池碧水,清澈见底,“这是村里的污水处理池,每天能处理30吨污水哩。”村支书张世生笑着说。
记者看到,生活污水流经一片种满花草的人工湿地,经沙石、根系层层过滤净化后,由浊变清。池中一片菱形“浮床”上,株株幼嫩的美人蕉迎风招摇。
不远处一红色凉亭下,水流从饮水池、洗菜池、洗衣池到排水口,乖乖拐着弯。“饮水池过去是口水井,现在周围砌上水泥墩,池里铺上鹅卵石,清爽多了!”5组程亚细婆婆说。
石垅村是省纪委新农村建设联系点。“2年前,村里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省纪委驻村干部来后,直接把行李搬进农民家里,问大家缺什么,想什么,帮我们完成了过去几十年天天盼的事。”78岁的老党员朱育荣说。
在其带动下,县环保、住建、发改、交通、水利等20多个部门整合帮扶资金1300余万元。“现在又在修桥。修好了,能少弯3公里路呢。”朱育荣高兴地说。
有件事让张世生印象深刻:去年他们试建了小龙虾养殖基地,到了成熟季,小龙虾顺着拦网往上爬,偷偷“越狱”了不少。驻村干部急了,带领他们到潜江取经,找到了解决难题的办法。
管当前,谋长远
——帮扶造血功能最管用
住得整洁舒心了,如何过得滋润安心?县各级各部门驻村干部暗自较劲,在增强造血功能上比着动脑筋。
通羊镇沙堤村无一家村办企业,驻村干部想到以入股来“无中生有”。去年,县委书记杜文清带着县委办工作组,争取20万元资金,加上村里自筹18万元,让村集体入股村民杨仁丁开设的昌宏水泥砖厂,占16.7%股份。
资金充裕了,砖厂换上进口电脑配料系统,生产环保水泥砖,成为省新型墙体材料定点生产企业,每年利润60多万元。村里分红10万元,其中5万元为村民们抵充新农合自费部分,另一部分用作村级经济“引窝蛋”。
在燕厦乡碧水村,县老干局局长朱希平则发动村民试着养鸡,按每户补贴千元标准,为村民买鸡苗,统一喂养1个月后,分给20多位养鸡户饲养。村里组成碧水生态种养合作社,养鸡户共同使用“三万雄风”商标,对外出售土鸡蛋。
每天清晨,“鸡司令”谭传福就将1600多只鸡赶进山林,家鸡变野鸡,自个找虫吃。上午10点一声哨响,野鸡变家鸡,抢着啄玉米。“这生态鸡身价高着呢,鸡蛋1块5一个,一只能卖100块钱。”
沾满泥,换真情
——效果是检验作风的诚金石
“过去,不是干部不聪明,而是常与百姓想不到一块。沉下去,脚上沾满泥土,掌握第一手情况,才能切合发展实际。”县委书记杜文清说。
干部们体会更深。“刚到厦铺镇黄荆村时,心里好难受。人均不足5分坡地,完全‘望天收’。村里负债60多万元,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如果成天坐在办公室,哪能真正理解基层的难处?”县国土局局长杨瑞华感慨。
投入300多万元,局里帮黄荆村扩宽公路,修建沟渠,还将建起一栋村委办公楼。
今年元月,10多位村民冒着雪,送来牌匾,感谢驻村干部。
深感“沾满泥才能换真情”,上月,通山县委、县政府又出台《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若干意见》,规定县委、县政府领导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其中驻点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于7天,每年还要主持1-2个重点调研课题,真正让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