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6日 星期
长篇小说连载:
汀泗桥(卷一)
陈敬黎 著

  张家开始张灯结彩,春寿堂大门口换上了两口大红灯笼,三重堂屋吊着十八只小灯笼,大门口,大堂屋,新房门口贴上了大红对联,大门上、大堂正墙上、新房门上贴着大红喜字。夜幕降临,春寿堂里里外外的灯笼全部点亮了,整个春寿堂沉浸在一片祥和喜色中。

  日子在秀梅的期待中过得好慢好慢,张家的大花轿终于如期一大早晨到了家门口,她在自己的闺房里接待了张家请来迎亲的一个夫婿、儿女全环的年轻牵亲妈,同自己请的两个同村闺蜜一起陪她们和媒婆吃了饭,饭碗刚落桌,门外便响起了催妆的炮声,早早丢了酒杯的张家锣鼓、喇叭队“的的嗒”、“咚咚呛”地吹打起来。昨夜秀梅已经在母亲冇得几多眼泪的哭腔教导下洗了澡,换了内衣裤。刚刚向父母亲磕了头,谢了老人家的养育之恩。几个小媳妇、小闺女帮着她换了大红嫁装,披上霞帔,戴上凤冠,盖上红盖头,换上新绣花鞋,在投贴放了几次催妆炮后,站在床前踏板上让大弟背出了房门。这是规矩,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她不能从娘家带走一粒土。见女儿出了闺房门,秀梅娘又我儿我肉地拖着长腔哭将起来,说我儿在家里冇吃好的,冇穿好的,做牛做马,爸娘对不住我儿。几个婆娘拉着她跟着擦眼泪,劝着说,不哭嘞,秀梅晓得你跟她爸冇亏待她,都疼女儿,把她嫁进了一户好人家,一生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她们是在劝秀梅娘,也是在说给秀梅听,叮嘱她过上了好日子不要忘了娘。

  罩在红盖头里的秀梅听见娘悲伤的哭声,晓得娘舍不得,眼泪不自觉地在眼眶打转,就要离开这个养育了她十八年的家了,她不免伤感,再进这个家门,她就是客了。

  秀梅进了大花轿,轿帘落了下来。起身炮震耳欲聋地响了。汀泗桥来的一伙身强力壮的轿夫一齐高呼一声:“起嘞!”抬起了八抬大轿,“嘿嚯哟嚯”地上了大路。媒婆余大妈和汀泗桥来的两个牵亲妈,周家送秀梅的两个小女子连忙上了各自的两人抬小红轿,六抬轿子先后出了望花周,紧跟在轿后的是周家送嫁妆的挑夫,张家的投贴和两个专施炮竹的年轻亲戚。这两个专施炮竹的年亲人不敢懈怠,他们一个挑炮竹担,一个放,生怕炮竹担被周家人抢去了,到起轿时冇得炮响,他们不仅难堪,还得花大价钱从这些抢了炮的人手上买。

  这些轿夫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只有抬媒婆余大妈的两个年纪稍长一些。他们肩上抬着如花似玉,闻得见香味的女人,一个个心火横烧,借着坑凹不平的山路,故意闪着轿,颠得轿里的人大呼小叫。那两个抬着余大妈的轿夫早就通了人事,加上余大妈故意“唉哟唉哟”叫,骂两个轿夫弄痛了她的身子,两个轿夫顺着她的话哈哈笑着与她打情骂俏,逗得迎亲队伍一路欢声一路笑。

  从望花周到汀泗桥足足有四十里山路,加上娶亲要选择大路走弯了不少路,到当顶的日头眼往西山滑了,花轿才从猪血铺沿着进汀泗桥的石板路从东街头进了汀泗东街,在街两边商家的恭贺声中上了廊桥,穿过廊桥进了西街。张家的鞭炮早就从廊桥头一直牵到春寿堂大门口,一个施炮的年轻人见大花轿上了桥,便用手上卷成棒的纸烟点了炮引,震耳欲聋的炮声顿时响彻汀泗街。六抬轿子在人们的簇拥下到了春寿堂大门口。张家的大红地毯从上堂屋到中堂屋穿过下堂屋,一直从大门口铺到街边。六抬轿子相继落在大红地毯上。小轿上的媒婆、牵亲妈、送新嫁姐的小女子相继下了轿,围到大花轿边等新郎倌出来背新嫁姐进大门。

2013年3月6日 星期

第06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