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方言熟语,就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经过不断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结构的词组或句子,其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等等,大多形象生动,表意独特,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乐道。
方言熟语因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属于“下里巴人”所用之列,往往被认为缺乏严肃性和规范性,在公正场合和公文中“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这丝毫不能削弱和降低其自身价值,因为在特定的场合下,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效果和文化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鲜活的历史,地方语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文化,承载不同的思维方式。虽然语言的统一有利于人们的交往交流,但久而久之,人类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必然趋于同质化,人类社会将会变得毫无生气。只有多元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相互交融、碰撞,才能激发出璀璨的思想火花,从而使人类不断进步、发展。
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人从牙牙学语时就接受正统培训,只会讲千人一面的标准话,却忘记或者生疏了所在地域的方言熟语。而一种语言的消失,必然会让依托这一语言的文化走上不归路,这对文化多样性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学习国语和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对方言熟语予以尊重和保护,而不能任其远离甚至消亡。
保护方言熟语应该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教育部门应该将地方语言纳入到教育体系,让年轻一代从小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地方文化的教育,培养认知和认同意识。二是宣传部门应该在保证普通话推广的同时,适当引导方言熟语进入书籍、影视和舞台。三是在现实生活和一般场合,允许和提倡适当使用地方语言,自觉做方言熟语的传播者。四是注重整理、发掘和保护地方语言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增强其艺术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