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紫砂壶名艺人供春所作的壶。传说他姓龚,名春。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
传说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当时和后代的许多制壶大师都争相仿制供春壶。宜兴的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艺品发展到工艺美术创作,应该归功于供春。
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周澍《台阳百咏》:“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
传世的供春壶极少。1923年,宜兴名士储南强在苏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壶,壶把的款识“供春”二字,缺盖,后由裴石民配做,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
这件自然形体的树瘿壶,以银杏树瘿作壶身花纹,造型别致,紫砂色。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寓象物于未识之中,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壶盖止口外缘刻有四十五字隶书铭文:“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壶者石民,提记者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