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 星期
拜谒太史公祠
黄二甫

  我是怀着崇敬和景仰的心情去拜谒太史公祠的。这是一个阳光有点毒辣的秋天。沿着广场长长的甬道往前走,左拐,跨过颓旧沧桑的芝秀桥,便是太史公祠。

  太史公祠建在一座山岗上,大门位于山脚下,坐南朝北,上书汉太史司马祠。入门走上司马坡,这就是古代韩城通往长安的司马古道,古道用石块铺砌,历漫长岁月,人行马踏,风剥雨蚀,已是凹凸斑驳。大石块那磨损的层层纹理,恰如一篇篇翻开的历史书页,我仿佛又看到了古道上兵喧马嘶、商贾群群的繁华景象。

  迎坡而上,坡势缓缓上升,行至半腰便见一木制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遒劲有力。这时,地势骤然陡峻,继续向上,攀爬九十九级石阶,才到达太史公祠院。步入院中,但见古柏参天,花木扶疏,清风徐徐,庄严肃穆。祠正中为献殿,殿中碑石林立,许多名人在上面题字,其中最为醒目的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鹰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献殿后面就是寝宫,司马迁像正襟危坐,身着长袍,足凳木屐,长须飘拂,双目如炬,刚毅凛然。

  从献殿左侧出来,路突然就由许许多多的圆磨盘铺就,路边的树林里也散落着一些磨盘,别有一番独特的文化气息。

  祠院后便是太史公墓了。整个大墓用青砖砌成蒙古包形状,墓砖上刻有八卦图案,所以又称为八卦墓。墓顶上有五棵形若蛟龙拏云的古柏,象征“五子登科”。太史公墓居高临下,气象雄浑,东可遥望黄河,西北可俯瞰田园农舍,也许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适合太史公长眠的地方了。我默默地站在墓前,静静地望着墓碑,不说一句话,只把内心的景仰悄悄地撒在墓冢上。

  史圣千秋,高山仰止。太史公走了,却留下了那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太史公为历史而生,为《史记》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一千多年来,人民在为太史公悲惨遭遇、坎坷一生寄寓同情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他忍辱负重、大无畏抉择的精神所感动。

  站在祠院门口远眺,阳光下,但见黄河浩荡,梁山西枕,山汇水抱,川塬如画。穿透千年历史,我仿佛看见太史公胸抱《史记》在渭北高原独特风光里若隐若现。

  (作者单位:通城县隽水小学)

  

2013年9月2日 星期

第15版:花海泉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