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星期
“死在编制里”的社会惰性

当环卫工和研究生等号关联时,并不是所有研究生都有“学有所用”的追求,更多的则是个体功利算计的产物。进一步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凸显了制度之悲和社会惰性。并且,就笔者的观点,附着于个体选择上的社会惰性更值得重视。那句流行语“年轻人,到体制内去”折射着“死在编制里”的密码所在。

从本质上说,编制具有计划性,是行政管理资源。正是在这点上,连招聘者也认识到,“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工资及社会保险等均按现行事业单位工勤岗位标准执行”是吸引研究生争当环卫工的要害。

事实上,在一定意义上,对于研究生的指责是多余的,因为是现实倒逼他们做出了这种选择。很多时候,编制是一种保护,而这种“保护”越来越强烈体制内外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滋生的

一种社会心态就是个体惰性汇聚成了集体惰性,进而异化成了社会惰性。多数人热衷稳定而不是冒险和创造,沉迷于享受而不是追求和拼搏。可以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就是证明。

“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    (据人民网)

2013年1月19日 星期

第11版:新闻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