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 星期
研究生要“死在编制里”令人愕然

近日,哈尔滨市面向全国招聘了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 其中有7名研究生。落选者王洋的一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带来了极大的社会热议。

2012年10月中旬,哈尔滨市面向全国招聘457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引来上万报名者,其中不乏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今年1月4日,最终录用的448名环卫工人培训结业后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当初报名的29名研究生,最终仅录用7名。因笔试、面试不理想而落聘的研究生王洋(化名)仍心有不甘地说:“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新华网)

不妨再来看看考上环卫工人的研究生怎么说——“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说这话的人叫严晓,是27岁的女孩。在成功考上环卫工人后,她每天冒着零下30℃以上的寒冷在清扫街面杂物垃圾。

一个人如果抛弃世俗标准,按照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来选择人生道路,值得激赏。但驱动这些学子们选择环卫工岗位的,并不是这份职业,而是事业编制的魔力。网友和菜头曾说,“追求现世安稳,在无形中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所有人的未来”。事实上,热衷体制内身份,也就是编制可以安放户口,获得更多的福利和保障。安全第一,规避风险,现世安稳,岁月

静好。只是,这种愿意死在编制里”的年轻人,还能承担起其他梦想吗?

当年轻人失去探索生活的动力和勇气,一个社会也会失去应有的创新能力。纵然我们也明白,在诸多领域改革的滞后,限制了很多年轻人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纵然我们也承认,作为理性经济人需要做出一定利益选择,但是当一个人抱着“愿意死在编制里”的想法,这种人格的沉沦,让人很难“哀其不幸”,只会“怒其不争”。

体制问题,当然需要国家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但是,一个情愿死在编制里的研究生,从某种意义讲,独立精神可能已经死了。一味选择追逐旧体制的红利,不愿以公民的独立精神去承担应有的付出和责任,这样的年轻人,值得我们理解和同情,还是觉得悲哀和无奈?    (据《武汉晚报》)

2013年1月19日 星期

第11版:新闻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