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理论 教育 专题 企业 文化 财经 旅游 生活 娱乐 健康 人才 汽车 房产 视频 论坛 图片库 数字报
 
  第17版:特别揭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咸宁新闻网 | 咸宁日报 | 香城都市报 | 周闻天下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5年8月29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962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白大均、董元夫等主演的 电影《地雷战》上映。真实的地雷战虽然与电影有一些区别,但是其反映出来的中国人民的智慧,以及抗战的勇气却是一脉相承的。
日军眼中的地雷战:八路地雷上有鬼

  抗日根据地推广地雷战

  地雷战这一战术最早出现于太南地区,真正将地雷战战术发挥到极致的是山东海阳的民兵,针对敌人不断变化的起雷避雷方法,他们发明了十几种地雷。而电影《地雷战》中的高家庄原型则是今河北保定冉庄。

  在战争军事物资缺乏时期,地雷能大量投入战场,离不开少将王耀南的推广与改进。

  王耀南是我国工兵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41年5月,他奉彭德怀总司令的命令,带队下到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及各分区去推广地雷战。

  为了让部队和民兵明白如何设置地雷,也就是将雷埋在哪儿的问题,王耀南带着几个工兵干部在院落里埋好雷,扮演成日本兵进院扫荡,让大家观看,并用炭粉代替石灰,防止石灰飞起烧伤人眼。边观看边向干部群众讲解在什么地方埋雷好,“比如鬼子进院子要喝水,在井旁边埋上雷就能炸死鬼子。”

  王耀南让工兵干部们教大家如何使用地雷,怎样叫拉发,怎样叫压发,告诉干部战士们在野外如何埋设地雷。

  军工厂发下来的地雷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抗日战争需要,王耀南就鼓励大家自己动手造地雷。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地雷壳子生铁原料来源缺乏。王耀南就动员军队和民兵使用代用器材造雷壳,比如洋油桶、茶壶等。

  有干部提意见说老百姓的坛坛罐罐虽然不值钱,但破家值万贯,不能让老百姓用锅碗来做地雷。王耀南听取了干部的意见,他和几个冀鲁豫军区干部反复试验,研究出用石头造雷壳的方法。

  之前一个地雷比3枚手榴弹还贵,而改良了制作方法之后制造的土地雷,成本和造一粒子弹差不多。大大减少的成本使地雷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这是最后地雷能在胶东战场发挥巨大效用的先决条件。

  地雷战让日军丧胆

  地雷战初期,民兵和八路军部队主要使用的是绊雷和踏雷。埋雷的过程要特别谨慎小心,先挖开一个一尺见方的洞,里面横上一根木棍,再在上面放一块木板,木板的一边钉着一颗小钉子,钉子上拴着一根引线,引线的另一端连着一颗地雷,地雷被放在紧接着的一个圆坑里,把引线绷直了,轻轻地在上面撒上土。为防止敌人看出,埋雷时还会轻轻地印上人畜的脚印或放上几块牛羊粪。

  日军行进时走的都是平时老百姓走的路,为防止地雷炸到自己人,部队有时会派专人把守,见到百姓来了,就让他们绕道走,后来又提出“不见鬼子不挂弦”的原则。

  日军吃过几次亏后,就派工兵在队伍最前方进行扫雷,或者抓来当地的老百姓在前面开路。这时简单的踏雷就不能用了,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与日军的斗争中,我方军民用烂铁片、茶壶干扰日军工兵的扫雷活动,还发明了真假雷、硫酸雷等。这些雷让日军防不胜防。

  最让日军感到恐惧的还是拉发雷,抗战老人单景祥回忆到:“日本人怕了我们的青纱帐,怕了我们的拉雷,说我们的地雷长眼睛,有鬼附在上面。”

  “眼睛”就是埋伏在附近的游击队员们。看到日军队伍行进到地雷区,游击队员们等待作为挡箭牌的老百姓走过之后,就拉响地雷,炸得日军措手不及,人仰马翻。

  日军常在夜间突然出城扫荡,视线受阻,身体疲惫,八路军就利用敌人精神状态松懈的绝好时机,埋伏好地雷,一声巨响过后,听到日军惨叫。

  日军以大队规模进行“扫荡”时,多名乘马军官会聚集在一起,这也是攻击的绝好目标。八路军放过在前行走的部队,目标直指军官,破坏日军作战指挥系统。还有一种攻击行军大队的地雷叫“连环雷”。这种雷用一个铁丝将几个地雷串联起来,敌人一旦踩响一个就会带响一串。

  地雷战中不能被遗忘的人

  在华北地区地雷战中,有着一批科学技术人员,他们为抗战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甚至是生命。

  熊大缜是中国物理学事业的铺路人叶企孙的得意门生。1938年春,抗日战争处于艰难时期,八路军急需枪支弹药。熊大缜得知八路军准备开展地雷战并且需要科技人员协助后,放弃了去德国深造的机会,推迟婚期来到冀中抗日。

  来到冀中军区根据地之后,他被任命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开展烈性炸药、地雷、雷管以及无线电研制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弄到大批制造炸药所需的化学原料、铜壳和铂丝、控制电雷管的电动起爆器以及无线电器材。并请到不少技术人员在天津英租界清华同学会内装配无线电台。

  在熊大缜、汪德熙等人的领导下,冀中根据地的炸药厂不断壮大,成为一座拥有2000多名工人,能制造大批量地雷、手榴弹、复装子弹,并能修理各种枪械的大型兵工厂。

  为了解决翻晒氯酸钾自爆的事故,熊大缜潜回天津请教老师叶企孙。叶企孙老先生不仅派阎裕昌(化名门本忠)前往冀中解决了问题,还派学生突破日军封锁线运来电表、白金丝等必要物资,并设法筹集款项购买急需的军用物资运往冀中。

  一些为敌后抗日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也英勇牺牲。门本忠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为了将拿锄头的庄稼汉教成会造雷玩雷的高手,穿着农民的褂子,包着白头巾,一村一村地走。1942年5月8日,河北省安平县武莫村突然被日军包围,为保护无辜群众,门本忠勇敢站出。日军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拖到大街上,门本忠高喊口号,痛骂不绝,最后被日军残忍地处死,时年46岁,为抗日战争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据《南方日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 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  咸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鄂ICP备06018974号  © 版权所有 咸宁日报社
 
咸宁日报主办 地址:湖北咸宁温泉路26号 邮编:437100  电话:0715-8128155 8128121
 
未经咸宁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图片新闻
   第03版:新闻关注
   第04版:新闻关注
   第05版:新闻关注
   第06版:新闻关注
   第07版:新闻关注
   第08版:新闻关注
   第09版:新闻关注
   第10版:新闻关注
   第11版:新闻关注
   第12版:新闻关注
   第13版:新闻关注
   第14版:特别揭秘
   第15版:特别揭秘
   第16版:特别揭秘
   第17版:特别揭秘
   第18版:特别揭秘
   第19版:特别揭秘
   第20版:奇彩生活
   第21版:奇彩生活
   第22版:奇彩生活
   第23版:奇彩生活
   第24版:奇彩生活
   第25版:谐趣网文
   第26版:奇彩生活
   第27版:行者
   第28版:封底
日军眼中的地雷战:八路地雷上有鬼
“铁西瓜”让鬼子闻风丧胆
海阳民兵使用48种地雷战术对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