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家不是带着孩子去徒步,就是陪着孩子在做公益,我家孩子连跟我出个门都难。”近日,家长刘先生苦恼不已。高新外校教师黄琼介绍,改善亲子关系是需要耐心、理解和持续投入的过程,核心在于建立“平等尊重、有效沟通”的互动模式。
高质量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每天固定30分钟,家长放下手机、工作,专注陪孩子做一件事。可以是一起读绘本(幼儿)、拼乐高(少儿)、散步聊天(青少年),甚至只是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
融入孩子的世界,哪怕一开始不熟悉。比如孩子喜欢电竞,可请教他“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孩子沉迷动漫,可和他讨论“最喜欢的角色有什么特质”。这种“主动靠近”会让孩子觉得“爸妈愿意了解我”,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在“共同做事”中建立默契与信任。亲子关系的升温,往往发生在一起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孩子参与家务,但不是“分配任务”,而是“组队完成”。比如做饭时,让孩子帮忙择菜、递调料,边做边聊天;大扫除时,和孩子比赛“谁擦的窗户更干净”。通过分工协作,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时在互动中自然减少对抗感。
与孩子一起面对“小挑战”。比如带孩子学一项新技能(骑自行车、包饺子、修小家电),过程中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摔倒时,不说“早告诉你要小心”,而是说“我们再试试,这次调整一下重心”。这种“陪他试错、帮他复盘”的过程,会让孩子感受到“爸妈是我的后盾”,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在无形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