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民早在生活实践中就认识到:保证头部的凉爽是夏季祛暑防病的关键。因此,广大劳动者为了避免长时间在室外、田间劳作而中暑,就发明了轻便透气的遮阳防晒工具——遮阳帽。
先秦时期,承载遮阳帽功能的主要是笠,俗称斗笠。这些斗笠一般就地取材,用竹篾(细竹丝)、草等经纬相交、编织而成。《诗·小雅·无羊》中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描绘了牧人戴着斗笠放牧的场景。
《黄帝内经》也在理论上总结出:“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认为夏天人身体内的阳气最旺盛,炎热的天气容易“伤津耗气”,即大汗淋漓、消耗人体的正气。而头部被称为“六阳之首”,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区域,经络与穴位密集,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全身气血运行。所以,头部遮阳防晒至关重要。这间接促进了斗笠的推广和普及。
古人遮阳除了防止晒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防止皮肤变黑影响美观。古代中国人对皮肤的审美标准是“白”,至今民间也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皮肤白皙除了是美的象征,还是评判古人身份地位的重要指标。
晋代时,出现了一种对后世影响很大的遮阳帽——幂篱。这种遮阳帽本是西北少数民族为了遮蔽风沙和避免烈日侵袭而出现的。幂篱一般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在骨架上裱糊上织物,有的为了防雨还会在织物上刷桐油,然后将皂纱(黑色的纱)缀在帽檐上。这些皂纱称为帽裙。幂篱的帽裙长可垂到脚踝、遮蔽全身。
武则天辅助丈夫唐高宗李治执政之后,唐代女子社会地位普遍提高,女性服饰的风格由保守趋向开放。戴着遮蔽全身的幂篱有些累赘,女子纷纷改戴帷帽。帷帽比幂篱帽裙短,一般帽裙只到脖子,戴起来活动更加方便。
宋代士大夫也开始戴帷帽防晒防尘。据《石林燕语》记载,当时的帷帽主要有两种:帽檐一圈都围长纱的叫席帽,帽檐围半圈纱的叫裁帽。这时的席帽和晋代《古今注》里面的席帽不是一种样式,同名不同物。宋代《清明上河图》就能看到帷帽的形象。宋代著名的“跨界能手”苏轼,曾因地制宜地改良过遮阳帽。2005年,东坡笠入选了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元代的皇后也改良过遮阳帽。元代服饰中比较常见的帽式之一是钹笠,也叫奓(音zhà,释义为张开)檐帽。这种遮阳帽的帽体呈圆形,帽檐伸出且向下倾斜,有顶,外形很像传统打击乐器“钹”和斗笠的结合体。
清朝四库全书中《钦定续通典·卷五十六》盘点明朝各种帽子时单列出一类——遮阳帽。明代《三才图会》中绘有这种遮阳帽并加以注释:据说有一年朱元璋到国子监视察,看见学子们站在烈日底下,怕他们中暑,便赐给他们遮阳帽——大帽,也叫圆帽。此后,大帽成为了国子监学霸的标志,进而成为明代举人、贡士、监生身份的象征。
明代还流行戴帽圈。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记载:粗者家常戴用,并编无屋帽圈,男妇皆可戴用。它材质、工艺都和普通笠帽一样,用草、竹、藤等植物编制,或用织物制作。古代男子日常一般都会戴有幞头、巾。天津博物馆藏明代张路《山行落帽图轴》中,被大风吹落的就是这样一顶帽圈。
清代夏天的官帽,采用了凉帽的形式。《清稗类钞》记载:凉帽是官员夏秋季的礼帽,立夏前几天开始戴。没有檐,像口朝下的锅,上面缀着红缨丝。这种帽子一般由藤编或竹丝制成,外面覆上绸缎,夏天戴起来比较凉爽。
清朝百姓依旧戴着千年不变的草帽、斗笠。以至于这些遮阳帽已经成为农夫、渔夫、樵夫的象征符号。清代雍正皇帝在《耕织图》中曾以农夫形象出现,画中的雍正皇帝正是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化身农夫在田中执鞭扶犁。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为张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