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星期
标题导航











































挎包走千家 便民入万户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咸宁农商行以七十三年如一日的“挎包精神”,将金融血脉深深植入乡野阡陌。从农信社成立时信贷员肩背褪色黄布包走村串户,到如今客户经理手持移动终端翻山越岭,这支“离大地最近”的金融队伍始终践行着“把银行背到百姓跟前”的承诺。

  传承与革新在此交汇:通城农商行54岁老信贷员付国斌的挎包里,降压药与智能终端并置,恰似农信事业从煤油灯下打算盘到大数据绘图谱的时空折叠;崇阳农商行主动上门破解九旬老人社保卡更新难题,让普惠金融穿越“最后一公里”。更具温度的是那些“挎包里的事”——客户经理骑摩托翻越两座山头发放208万元茶园贷款,夜市摊主指尖点击即获“码商e贷”,春耕时节田间地头现场放贷。这些实践印证着:当金融服务从“业务导向”转向“客户导向”,乡村振兴便有了具象化的金融注脚。

  站在新起点,咸宁农商行正以“五个革新”推动“挎包精神”的现代化转型,让金融活水持续润泽希望的田野,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书写新时代答卷。

  咸宁农商行

  挎包精神传薪火,金融活水沃乡野

  本报讯 通讯员陈启真、任娟报道:在咸安区横沟桥镇,咸宁农商行的张晓玲是出了名的“百事通”。她随身带着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事情:凉亭垴村的“蝌学乐园”需要一套“E支付”收款码;长岭村养殖户李总正为鸡鸭的销路发愁;杨畈村的李阿姨身体不好,每隔10天得给她打个电话……十二年来,张晓玲揽储余额过亿元。她的小本子,记下了横沟桥镇居民点点滴滴的金融需求;横沟桥镇的乡间小道、村舍角落,也都留下了她和同事们坚实的足迹。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张晓玲这样的农商行员工,坚定地践行和传承着挎包精神,乡村振兴之路才越走越宽。

  挎包精神,是农信人的“根”与“魂”。自1952年信用社组建起,一代代农信人就肩背挎包,迈着坚实的步伐,穿梭在乡村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们不畏艰辛,用金融服务温暖每一位客户的心田。今年以来,咸宁辖内农商行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切实的行动,传承着历久弥新的挎包精神,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力。

  嘉鱼农商行利用“数据要素×种植积数”模式,精准赋能蔬菜产业,创新推出“嘉农贷”,为3.55万户菜农建立了“数字信用档案”,预授信1.91万户,扶持620家合作社及专业大户,投放贷款1.45亿元。赤壁农商行围绕茶产业链发力,建设48个“洞茶木仓”,授牌“青砖茶存货质押仓”,尝试推出“青砖茶仓储贷”,带动多家茶企扩建标准化茶园。通山农商行采用“整村授信+文旅产业”模式,为九宫山周边的民宿、农庄集群授信5000万元。崇阳农商行围绕黄精、白茶、雷竹笋、马蹄等特色产业,探索“金融+产业”模式,量身定制“新农快贷”,助力近百家企业进行技改升级。通城农商行构建“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的三级赋能体系,研发“链式微贷”,深度融入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支持了2家省级豆制品龙头企业和63家豆制品加工厂及作坊发展。

  在市金融机构早春行的现场,向阳湖兴兴奶业公司负责人徐总难掩激动:“从2011年起,农商行就一直给予我们资金支持,陪我们走过了艰苦的创业阶段。”作为咸宁本土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向阳湖兴兴奶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品牌、30多个单品的湖北著名商标企业,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截至目前,全市农商行存款较年初净增53.31亿元,贷款净增25.9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的70%以上,累计为1.2万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注入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咸宁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何涛表示:“我们将以更坚定的步伐,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用金融力量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赤壁农商行

  挎包丈量产业链,普惠金融拓新局

  本报讯 通讯员张芳报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赤壁农商行客户经理谢丽威已挎着工作包走进了赤马港工业园区。在湖北鑫菲科技生产车间里,他正与企业负责人方总展开深度交流:“方总,根据前期调研数据,我们为贵公司定制了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方案,不仅能覆盖设备采购资金缺口,还可享受专项利率补贴呢!”

  与此同时,在新店镇牧兴养殖合作社里,客户经理刘盛向合作社负责人饶总送来了喜报:“饶总,您申请的80万元贷款已经审批通过,现在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提款,这猪饲料采购可耽误不得!”听到这里,饶总紧锁的眉宇间绽开笑意。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赤壁城乡的阡陌巷道生动演绎。作为深耕本土的金融主力军,该行始终秉持“金融为民”的初心,将老一辈农信人的“挎包精神”化作新时代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挎包承载的是农信传承,脚步丈量的是金融担当。”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夏广韬在基层调研时强调,“我们要把金融柜台搬到产业链上,让服务跟着产业脉搏走、贴着百姓需求变,用科技赋能续写‘挎包精神’新篇章。”

  为将挎包精神转化为服务效能,该行全面开展“六访六增”“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组建21支党员先锋队,建立“网格化+清单式”服务体系。客户经理们带着“普惠金融大礼包”走村入户,为新型农业主体定制“农e贷”“牲猪贷”等涉农产品,为小微企业开发“好企贷”“成长贷”等特色产品,为个体工商户打造“码商e贷”线上通道,真正实现“一企一策、一户一案”。

  挎包所至,金融活水奔涌。截至目前,该行累计走访涉农主体4029户、小微企业104家,新增授信11.12亿元。该行贷款余额突破90.69亿元,涉农贷款占比达79.88%,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连续三年保持12%以上。

  从帆布挎包到移动iPad,从算盘账簿到智慧终端,变换的是服务工具,不变的是农商人“离大地最近、与百姓最亲”的金融情怀。

  嘉鱼农商行

  挎包便民入万户,春雨润泽助春耕

  本报讯 通讯员李敖报道:阳春三月,天气正暖,嘉鱼农商行渡普支行张童年提着挎包,走进热闹的农贸市场。他很快找到了卖鱼的孙大姐,帮助孙大姐下载了“福满e家”APP,并随即成功申请到一笔10万元的福e贷。拿到授信的孙大姐满脸笑意,激动地说道:“农商行的服务真是越来越好,帮了我们家大忙!”原来,孙大姐的儿子今年结婚,想办理贷款提前装修房子,但一直忙于生意走不开,张童年的主动来访为她解决了这个问题。

  又是一年奋斗季,春耕生产正当时。嘉鱼农商行针对“短、频、急”的融资特点,将目光牢牢锁定在辖内广大农户、商户及小微企业身上,将优质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通过“批量授信+快贷”模式,力争在春耕期间完成各乡镇辖区走访全覆盖,让金融服务像春风雨露般渗透每个角落,为地方经济在春日里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嘉鱼农商行坚持“四到位”,将金融服务落到实处。一是走访摸排到位,组建“挎包小分队”,以“白+黑”工作模式深入田间地头,建立“一户一档”需求清单,持续走访农户,收集融资需求。二是知识宣讲到位,定期开展各类金融知识宣传活动,重点讲解反洗钱、反诈骗、防范非法集资、电子银行使用等知识,惠及乡镇村民群众。三是产品运用到位,全面掌握各类金融知识,熟练运用“好企贷”“微超贷”“农情倍增贷”等各类新信贷产品,为客户提供免担保、免跑腿、免等待的“三免”服务,让客户办理业务更加便捷高效。四是科技赋能到位,升级移动智能终端,让农户足不出村即可办理贷款申请,同步上线“福满e家”微信小程序及APP,实现“指尖办贷”。

  “我们一直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通过广泛开展各类活动,全面了解群众需求,不断细化金融服务,让金融服务如春风化雨,融入老百姓心坎里,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嘉鱼农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嘉鱼农商行将持续发扬“挎包精神”,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为更多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送去金融支持,助力地方经济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通山农商行

  挎包深耕山间路,希望田野绘春图

  本报讯 通讯员陈新华报道:近日,在通山县南林桥镇湄溪村乡林种植合作社育秧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碌地将育秧盘放进流水线机器。制作完成的秧盘整齐排列在大棚中,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有序的春耕画卷。

  据了解,3月份正值春耕备耕季节,该合作社负责人陈老板计划购置插秧机,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通山农商行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到他,并根据陈老板的资金需求和经营状况,为他发放了20万元的贷款。“我未曾料到,农商行的工作人员竟直接将服务送至田间地头,这份周到实在令人感动。在农商行的资金助力下,我们成功引进了插秧机械,扩展了育秧规模,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产量。”陈老板激动地说。

  “作为通山人民自己的银行,我们扎根本土七十余载,始终坚守初心,服务‘三农’小微,背后饱含着一代代农信人矢志不渝的‘挎包精神’,这小小的‘挎包精神’里,珍藏着我们扎根基层,服务千家万户的精神与情怀,彰显着我们深耕乡土的坚守和宗旨。”通山农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的茶园在大山沟里,这里山路崎岖,但农商行的工作人员坚持多次往返奔波,在短短3天内就为我们公司成功发放了208万元的贷款,有了这笔资金,我就不用为茶叶采摘工人的工资垫付发愁了,现在可以安心做好工人采摘计划了!”湖北古树林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总开心地说着。“为了发放这笔贷款,我从支行骑着小摩托翻过了两个山头才到达,其间小摩托还差点抛锚,不过好在最终结果是好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通山农商行的客户经理王全志说。

  从稻田到菜地,从茶山到果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怀揣着对“三农”的承诺,通山农商行把营业网点“搬”到田间地头,把金融服务“写”进春风泥土,绘就了一幅幅美好的服务画卷。截至今年3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111.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26亿元、客户数达2.3万户,全县每5户家庭中,就有一户享受着农商行的贷款服务。

  作为县域金融主力军,通山农商行将持续以“挎包精神”为引领,传承和发扬“三同、三水、三勤”文化精髓,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贡献自身力量。

  崇阳农商行

  挎包服务好“三农”,托起稳稳的幸福

  本报讯 通讯员程仕琛报道: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年近九旬的刘奶奶正为自己社保卡没更新而忧愁,就在这时,农商行工作人员进入她的视线,走进家门为她办理了社保卡业务。原来刘奶奶的儿子看到她着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营业厅跟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没想到工作人员拿起挎包就跟他上门,“这么大太阳的,你们还专门来帮我办理社保卡,连口水都不喝,真是把服务送到心坎上了!”

  这个印着“湖北崇阳农商银行”字样的帆布挎包,承载着跨越半个世纪的金融情怀。20世纪50年代,崇阳农信社第一代信贷员背着竹篾挎包翻山越岭,用算盘和账本为农户办理存贷款业务;如今,新一代农商人传承“铁脚板+科技”的服务基因,将移动终端、智能设备装入升级版便民挎包,在全县12个乡镇、187个行政村织就普惠金融网络。

  挎包装的不仅是设备,更是农商人服务“三农”的初心。该行推出“三个一”服务组合:一张“服务地图”,每个支行办公室都张贴了商户地图,为提升金融服务直达性,全行干部员工每周固定两天开展拉练走访,足迹遍布每一个乡村、每一条街道,累计走访农户4.3万户、商户0.6万户;一个服务平台,该行依托荆楚小康贷平台,在187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整村授信,以家庭备用金的服务模式,持续为39689户农户预授信,授信总额16.14亿元,用信7884户、5.55亿元,实现农户贷款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发放、线上还款;一支优良队伍,该行100多名“金融村官”进村入户“解民忧”,以“村银共建+金融村官+整村授信”服务模式,深耕乡村振兴金融沃土,5.57亿元乡村振兴贷款支农助企惠民生;11.7亿元线上贷款帮助农户“手机变银行”。在白霓镇,上门服务小分队利用晚间休息时间,已为30余位高龄老人解决办卡、激活、存取款等难题。

  截至目前,该行“挎包”足迹已覆盖全县100%的行政村,信贷累计投放17.8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达67.28%,湖北农信APP用户超3.29万户,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性和可得性。

  通城农商行

  挎包跨越七十年,数据赋能新农情

  本报讯 通讯员周旖报道:3月的晨光里,54岁的武长支行副行长付国斌正与客户经理小李穿行在乡间小道上,两只挎包随着步伐轻轻叩击。付国斌的包里装着降压药和笔记本,小李的包里则揣着智能终端和充电宝。不同时代的工具承载着同样的使命——这正是通城农商行跨越七十三载传承“挎包”精神的生动注脚。

  1987年的深秋,16岁的付国斌攥着介绍信踏进铁柱信用社时,迎接他的是一把算盘、一本手工账册,以及老主任递来的褪色黄布包。“农信人的挎包,要装得下账本,更要装得下民心。”老主任的叮嘱,让青涩的少年从此与挎包结下不解之缘。那些年,他背着挎包走村串户,帮聂伯砍柴时算起的存款利息,陪李婶锄地时聊起的养殖贷款,挎包里的算盘珠子拨弄着家长里短,也见证着乡村金融生态的变迁。

  岁月流转,付国斌的挎包从黄布包换成公文包,又换成如今的多功能包,但那份“把银行背到百姓跟前”的初心始终未变。

  在通城农商行发展史中,这样的挎包故事绵延不绝:老一辈农信人背着挎包走千山,在煤油灯下打算盘;新一代客户经理带着移动终端进万家,用大数据绘制乡村振兴图谱。从“三同三水”的奋斗文化到“大走访小挎包”行动,变的是服务工具,不变的是“知农时、懂农事、解农忧”的情怀。

  “‘挎包精神’不是简单的吃苦耐劳,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熊勇军在新员工入职座谈会上强调,“作为农商行新一代的代言人,要让为民从‘嘴上’落到‘脚上’”。

  如今,这种传承正在新时代中绽放新光彩。51名“金融村官”率先垂范,带动百名员工深耕117个村组,推动经营模式从“业务导向”向“客户导向”转变,全行客户数20000余户,每25位通城人就有1位农商行贷款客户。创新金融服务,全面推广“301”贷款模式,将服务响应实效提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聚焦主责主业,统筹存贷发展,以25%左右的存款市场份额资金发放了全县40%以上的个人和中小微企业贷款、80%以上的农业贷款和90%以上的小额贷款。

  本版策划:马冠峰 本版组稿:余少华 叶旭 陈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