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穿什么取暖

  一夜寒冬至,万里雪花飘。当时令进入岁末年尾,棉衣棉裤竞相成为人们保暖御寒的必需品。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即便气温低至零下数十摄氏度,人们也不再担心寒冬的侵袭。但是,千百年前,既没有空调地暖,也没有羽绒服和羊绒衫,身处隆冬季节的古人穿什么呢?

  从典籍记载看,古人冬天不但有可供御寒的棉服,而且类型多样、款式新颖,远超现代人所能想象。不过,受贫富差距等客观因素影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冬衣有着天壤之别。

  古代皇室贵族冬天出门可以身着裘皮大衣。《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天子始裘。”也就是说,进入农历十月,皇帝就已经开始穿裘皮大氅了。《周礼·司服》中也说,“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周朝的裘皮大衣不仅是御寒的首选,而且还作为礼服的一种在贵胄之间广为流行。

  古代的裘冕一般是用羊羔皮或是狐狸皮制作而成,《诗经·郑风·羔裘》一节中说:“羔裘如濡,洵直且侯。”《诗经·桧风·羔裘》中也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的记载,对此,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的大夫平时穿羔裘,入朝则穿狐裘。由此可见,裘衣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品行。唐代时,由于工艺水平和审美度的双向提升,貂裘、豹裘成为贵族子弟的青睐之物,少数士族和富户家庭则有机会穿羊裘、犬裘。

  在古代,裘皮大衣多流行于男子之间,女子冬天则更加钟情于羽毛斗篷。如曹雪芹多次在《红楼梦》里说,探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宝玉“见外面下雪,便要人去取斗篷”。斗篷早在两晋时期已经出现,名曰鹤氅,这是一种由鹤类羽毛缝制而成的宽松对襟大衣。明末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斗篷比喻为“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因此,明代的斗篷又称为月衣。清初的斗篷做工考究,基本是以缎面作为主料,饰以各类花团织物和动物羽毛,看上去奢华富贵,非普通人所能拥有。清末,随着物质产出的极大改善,一般人家也开始穿戴斗篷用以外出御寒。而且斗篷的样式也别出心裁,如《红楼梦》中提到的翠兰泥斗篷、着绿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皆是斗篷里的典型代表。

  然而,古代生产力低下,无论是裘皮大氅还是缎羽斗篷,都是少数富家贵族的专属,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冬天保暖主要穿毛褐。毛褐一般是用动物的粗毛和麻线织成的毛料衣物,其御寒效果逊于裘皮,但却是古人冬天防寒抗冻的必备品。《诗经·国风·豳风》中所说的“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指的就是毛褐。曹植在《杂诗》之二里说:“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见粗制的毛褐在寒冬时节尚不足以满足保暖的需求,但是穷苦百姓的经济能力仅此而已。因为相比于冬天穿纸衣、盖纸被的落魄人家,毛褐起码还可以抵挡强劲的寒风,而纸衣不仅轻薄,而且几无保暖效应。

  古代的纸衣多用树皮制作而成,最初出现于南北朝,兹后在唐宋受到欢迎。《旧唐书·回纥传》中记载,“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新唐书·史思明传》中也有“方冽寒,人皆连纸褫书为裳褕”的记录。唐代安史之乱造成大量贫苦百姓流离失所,每至冬天大批流民无布衣可穿,只好用纸衣代替,以求度过严寒。宋时,受文化习气的影响,士大夫一族也喜欢穿纸衣。但是宋代一些清苦的僧人,因常年专注于修行而不事产业,生活相对拮据,冬天穿纸衣有时是无奈之举。陆游曾经在《雨寒戏作》一诗中说,“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可见,在经济相对富庶的宋代,僧人穿纸衣并不鲜见。

  晴天穿裘皮或是毛褐御寒是为上举,但在雨雪漫袭的天气,古人出门还有一件必不可少的防寒物——蓑衣。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几度令人浮想联翩,这也足以说明雨雪天气蓑衣的重要性。蓑衣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史,《诗经·小雅·无羊》中已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表述。蓑衣最初是由蓑衣草编织而成,蓑衣草韧性强,表面光滑,且透水性差,因此具有较好的防水特性。后来,编制蓑衣的材料由蓑衣草过渡为棕麻,因为棕麻除去具有蓑衣草的质性之外,保暖效果更胜一筹。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纵使古代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古人同样有冬衣应对数九寒天。尽管效果远不及今天的皮衣皮靴,但是,在出门靠走、信息靠吼的封建社会,无论是裘皮大氅,还是纸衣蓑衣,都足以诠释出古人的聪明才智。

  (转载自《天津日报》,作者为刘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