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壁黑茶制作技艺
悠悠茶香 续写传奇

  本报记者 陈希子

  “煮一壶醇厚青茶,品千年三国故事”,2014年,赤壁市黑茶(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赤壁的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与国内43项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一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提升了赤壁青砖茶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力。

  1月1日元旦佳节,游客们漫步在赤壁羊楼洞古镇,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小巷,清香悠远的青砖茶香,仿佛都在诉说着“茶道万里,香飘千年”的故事。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紧压茶研究所负责人陈军海,是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他在茶厂里出生,闻着茶香长大,对砖茶有着独特的感情。

  非遗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陈军海介绍,赵李桥茶厂也正是秉持这种原则,在传承中根据现代化需求进行创新创造,及时引入机械臂、智能机械系统等辅助非遗技艺,以此提高制作效率、提升产品效益,利用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优化制作过程,使“非遗”在科技发展中不断走向新生,在创新中不断保留血脉,重塑根骨。

  “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非遗青砖茶、米砖茶的文化魅力。”在开展研发工作的同时,陈军海及其团队每年向社会普及非遗砖茶制作技艺知识,累计在中小学和大专院校、传承馆传艺2000多人次,同时着力培养更多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悉,赵李桥砖茶制作源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至清中期,以赤壁羊楼洞(今属赵李桥镇)晋商为代表的砖茶制作技艺已臻完善,自成一家,享誉中外。羊楼洞砖茶远销蒙古、新疆、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是中俄万里茶道源头,还是近代我国重要的茶叶原料供应和加工集散中心,影响了汉口和九江两大茶市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羊楼洞砖茶中,青砖茶是黑茶制作技艺的代表。青砖茶外形多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橙红,叶底暗褐,是由原来的帽盒茶演变而来,它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

  宋朝时,制茶者多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目的是为了降低运费,减少损耗,便于长途运输。明朝时,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经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到清朝中后期咸丰末年(公元1861年),真正意义上的青砖茶开始出现。

  为了营造浓厚的青砖茶文化宣传氛围,赤壁市组织团队对赤壁青砖茶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先后出版了《品味青砖茶》《茶藏天下》等赤壁青砖茶历史书籍文献,出品了《我和赤壁青砖茶的故事》《茶叶标准》《青砖茶的前世今生》《做大做强赤壁青砖茶》等宣传作品。

  最让赤壁人津津乐道的是“羊来茶往”的佳话,赤壁青砖茶被当作国礼相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湖北向蒙古国回礼中的3万块青砖茶产自赤壁。

  连续举办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组织茶企参加国内外茶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文化名人前来采风写生,推出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如今,在各方力量的加持下,赤壁青砖茶文化声名远播,即使是寻常日子,前来探寻茶源、体验茶文化的游客也络绎不绝。古老的青砖茶,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