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工程 薪火相传
——咸宁实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纪略
咸宁市实验小学 覃旦君

咸宁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近6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几十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咸宁市实验小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曾获得过“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湖北省百强学校”等诸多殊荣。很多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载誉而归,这些荣誉的获得与学校领导得力、办学理念鲜明有关,也得益于学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结合实际 找准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区人口不断增加,学校学生人口也相应激增,这几年在校学生人数已达6236人,教学班级有117个,加上2014年咸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立,分流走了部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此外,现在的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在客观上也加大了教师队伍缺口。为此,学校每年都要招聘年轻教师。目前在职教师286人,30岁上下的年轻人占比较高。这些年轻教师知识结构完备,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为实验小学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教学经验不足是他们的短板。如何让刚上讲台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适应自己的岗位,是学校需要迫切化解的一道难题。

内部挖潜 突破瓶颈

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班主任除搞好教学工作外还要抓好班级日常管理。这两样事情,对于初上讲台的教师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青年教师迫切需要培训,但现实不允许他们长时间脱岗培训。怎么化解用人迫切与经验欠缺二者之间的矛盾、突破瓶颈呢?

学校通过内部挖潜,创新工作方式,找到了一套适合教师快速成长的长效机制。那就是开启师徒结对模式——“青蓝工程”。学校有一大批中老年教师,他们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在实验小学的工作时间长、热爱学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而年轻教师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让年轻教师和老教师进行对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接受指导。这样就找到了一条快速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重要通道。

所谓“青蓝工程”,就是挑选有经验的教师给年轻教师当“师傅”。它的宗旨是希望徒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古老的中国工匠传帮带的模式在学校启动以来,焕发出蓬勃生机,为学校青年教师的加速成长起到了助推作用,很多年轻教师在这种模式下快速成长,受益匪浅。

领导重视 率先垂范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青蓝工程”,历届书记校长和校委会的其他成员率先垂范,都加入了“师傅”队伍,他们每人都带徒弟,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对徒弟进行指导。给教师们树立了榜样。

规范管理 健全制度

“青蓝工程”自启动以来,通过摸索、实践、总结。制度日趋规范,机制日益健全。目前已形成一套独特的运行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制定计划,统筹安排。每学期开学初,学校课程管理处和学生成长处就拟定结对计划,安排师徒结对,师徒结对具体有“一对一”模式,即给每位新教师指定好一名专任师傅;也有“一带多”模式,即由一位教师带几个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教师。既有学科结对,也有班主任结对,学科结对由课程管理处安排,班主任结对由学生成长处安排。新学年开始,在全校教师大会上给师傅颁发年度聘书,与此同时,两个处室要建专门的工作群,让师徒进相应的群。为了方便指导和听课,采取就近原则,尽量在同年级之间安排师徒。收到聘书的师傅荣誉感、责任感倍增,有了师傅的教师也减少了新手上路的惶恐和不安。

台账清晰,动态监管。师徒们在自己的课表排定后,就要确定每周固定的互相听课时间,并上报给课程管理处备案。课程管理处据此对师徒听课情况进行抽查、监管。师徒每学期互相听课节次达6至10节。师徒听课有专用的听课记录本,师傅们听课时要作记录,听完课要评课。听课评课要拍照上传到“青蓝工程”群。学期中间,课程管理处会检查教师们的听课笔记,不定期在报备的听课时段到教室巡查听课落实情况。课程管理处在学期中期要召开一次全体师徒结对教师会议,对前期情况进行通报,表扬做得好的师徒,督促落实得不好的师徒下半期改进。

总结评比,有始有终。一学期结束后,课程管理处和学生成长处会安排一个单位时间让全体师徒开会总结,师傅述职,徒弟们谈得失。师徒结对期间,徒弟们在工作中遇到了疑惑,随时可向自己的师傅请教,也可向其他师傅请教,甚至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也能得到师傅的帮助,帮扶并不局限在固定的师傅和有限的几节课内。年长的师傅们遇到一些有关新科技应用方面的问题也可得到徒弟们的帮助,师徒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真抓实干 快速高效

“青蓝工程”不是一件面子工程,它是真抓实干的高效培训过程。它的特点就是一个“实”字。开学有计划,中间有监管,期末有总结评比。教师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向师傅请教,师傅立即传授应对措施,徒弟们应用后,效果立竿见影。

精心组织 共同努力

“青蓝工程”运行良好,这与学校的严密组织、课程管理处和学生成长处的严格管理分不开,也与师傅们的倾情付出分不开。课程管理处发通知、查听课、组织会议。老教师们忙听课、评课、指导,不辞辛劳。实验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协同一致,用智慧和努力化解了有经验的师资力量暂时短缺的矛盾,创造了自我培训的本土模式。青年教师在这一套运行模式下快速成熟,很快就摆脱初上讲台的慌乱、窘迫,进而熟悉教学流程、对班级管理得心应手。

不断实践 逐步优化

“青蓝工程”在运行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在根据学校和教师实际不断调整、不断优化。起初,它的结构松散,没有名目,师傅的工作不算工作量,师傅带徒弟纯靠自觉,要求不严,无奖惩机制,甚至没有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只是偶尔在某些场合被提及。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才逐步变得重要,进而变得规范、完善。

“青蓝工程”让实小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这既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增加了实验小学的人才储备。展望未来,“青蓝工程”一定会为实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