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吕文吉 苏海波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的教育发展蓝图。职业院校与社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同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有效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咸宁市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的现状,探讨双方在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咸宁市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一)咸宁市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咸宁市已形成了涵盖高职、中职及职业培训的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辖区内有高职院校2所、中职学校10所(含两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11个专业大类、15个行业。为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咸宁市职业院校积极围绕省级战略咸宁实施,深入分析地方产业发展,对接咸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和产业的适配性,为社会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2.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咸宁市社区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2023年,咸宁市辖4县1市1区,共有173个社区居委会,6484个社区社会组织,其中城市社区社会组织1890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4594个,涵盖公益慈善、生活服务、社区事务和文体活动等领域。这些社区服务中心和组织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包括技能培训、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等,有效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3.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现状

  近些年来,我市各类职业院校一直积极与社区开展各类教育合作。例如: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县合作的方式,以“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组织大学生暑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乡村建设、教育帮扶、政策宣讲等活动。咸宁职教集团与温泉街道学府社区等联合主办首届书法培训班,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赤壁市职业教育中心与社区合作,围绕家政服务、电工焊接、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展开技能培训和指导,帮助居民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二、咸宁市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职业院校与社区在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合作机制不健全

  社区教育需求面比较广,涵盖了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群体,涉及人文素养、文化教育、健康生活、信息安全、创业就业、休闲娱乐等方面。但目前我市职业院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多数都是短期、浅层次的交流互动,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合作框架以及坚实的制度性保障,无法有效解决职业院校如何与社区进行对接、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接等问题。

  2. 资源共享不充分

  尽管职业院校与社区都具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但职业院校所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系统的课程体系等,往往难以精准地对接和满足社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此同时,社区的教育资源,如社区活动场所、实践经验丰富的居民、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等,在当前的合作模式下也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 宣传推广不到位

  多数社区居民对于本地职业院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以及双方合作的项目知之甚少,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对外宣传自身独特优势与鲜明特色方面同样显得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展现其在教育服务、技能培训、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潜力与贡献,进而难以有效吸引更多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深度融入。

  4. 缺乏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

  目前,我市对于支持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的政策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合作潜力。此外,由于相关经费投入有限,导致项目难以长期稳定运行,影响了协同育人工作的整体效果。

  三、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 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咸宁市政府应协调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围绕职业院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的战略定位,进行顶层设计,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导文件和实施方案,明确考核机制,确保学校和社区在开展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职业院校可以与社区联合办学,成立社区学院,并明确双方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分工和合作内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广泛开展调研,分析社区居民在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设置多样化的学习课程。

  3. 资源共享

  职业院校可以开放校内的优质精品课程、先进的实训基地、信息化的教学场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学习服务。而社区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心、广泛的网格布局、信息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等资源,为职业院校师生提供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的机会。双方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

  4. 师资共建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职业院校与社区应打破壁垒,共同构建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通过双向挂职、互派讲师、联合教研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并支持社区中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走进职业院校课堂,分享实战经验,丰富教学内容;职业院校教师也应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的专业素养与生活质量。

  (二)强化资源配置,提供创新服务

  1. 整合社会资源

  职业院校与社区可以充分调动辖区内的合作企业、行业协会和各类社会组织等力量,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案,确保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时,能够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实现育人效益最大化。

  2.创新学习模式

  对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职业院校与社区可以灵活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者开设短期培训班和讲座、提供个性化学习咨询和指导等。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联合社区举办各类工种的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激发居民的学习热情,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重视和完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协作育人机制,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教育为民、教育惠民、办成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有力保障。

  (作者吕文吉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苏海波 单位:咸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