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五声”——中医五行理论(十三)
石 欣

风湿免疫科主任咸宁麻塘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中医中的五声指的是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它们与人的脏腑气机和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具体对应关系及解读如下:

  肝对应的声音——呼

  肝主疏泄,藏血。在志为怒,在声为呼。肝血旺盛时,呼唤有力。若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常容易发怒,同时大呼小叫。这是因为肝气郁结,导致情绪不稳定。而肝气郁滞的人,常常会长吁短叹,发出“呼呼”的声音。这其实是人体一种不自觉的自救功能,通过向外呼气发声来减少肝气的郁滞。建议可常吃山楂、萝卜、茴香、莲藕等行气的食物,以帮助疏肝解郁。平常习惯“长吁短叹”的人,可能为肝气郁结,柴胡、薄荷、苏叶可以疏肝郁、防气结。吐纳养生法“六字诀”中提到,常发“嘘”字音,对肝火旺、肝虚、眼疾都有保健作用。马上就要发怒的人多念几遍“嘘”字,也有助于自己调节情绪,保持内心的平和,以免怒气伤肝。

  心对应的声音——笑

  心主血脉,主藏神。在志为喜,在声为笑。血脉充盈,神智清醒时,人心情舒畅,容易发出欢快的笑声。适度的笑可以疏通心气,增进健康;但笑得过多、过度则会耗伤心气,有害健康。养心的关键是学会慢生活,工作时间特别紧张,下班了就要刻意放慢节奏。食补方面,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都能益心气养心阴。六字诀中,常读“呵”字音可以补心气,对治疗心悸、失眠、健忘也有好处。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时可以吃些山楂干,酸味的东西有收敛作用,能阻止心气太过涣散,保护心脏,又能疏肝解郁,让心情平静下来。

  脾对应的声音——歌

  脾主运化,主统血,在志为思,在声为歌。脾为声之本,脾胃健运时,中气充足,人唱歌或吹笛时声音响亮。若脾气虚,则说话声音低微,唱歌时底气不足,声音断续。因此,歌声无力、断断续续可能是脾出现问题的表现。养脾的关键时期在长夏,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六字诀中,常读“呼”字音可以培养脾气,对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肺对应的声音——哭

  肺为声之门,司呼吸,主宣降。在志为忧,在声为哭。人在悲伤时会哭泣,这是正常情感的宣泄。如果一个人哭声洪亮,说明肺气强盛。相反,如果总是声音很小地哭哭啼啼,就可能是肺气虚弱的表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如此。另外,即使哭能宣泄情绪,但还是不要经常哭,哭得涕泪交加会伤肺气,哭得浑身是汗会动了心气,就连流眼泪本身都会动肝气。肺主皮毛,肺虚了皮肤会不好。因此,爱哭的人平时可以多吃些银耳、百合、海蜇、柿饼、枇杷、荸荠、无花果等补肺的食物,以滋养肺气,保护皮肤。六字诀中,常读“呬”字音有助于外感伤风、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而气短等症状的治疗。

  肾对应的声音——呻

  肾为声之根,肾主骨,藏精生髓,在志为恐,在声为呻。人在感到疼痛时会呻吟,这是人体在调动元气,而元气藏于肾。若因久病、精气衰败等原因导致肾气不足,人可能会时常发出低微的呻吟声。因此,时常低微呻吟可能是肾出现问题的表现。建议平时多吃羊肉、狗肉、韭菜、龙眼、山药等温阳补肾的食物,症状严重 的 可 以 根 据 阳 虚 阴 虚 的 不同,选择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服用。六字诀中,常念“吹”字音可以缓解腰腿无力、潮热盗汗、头晕耳鸣、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的“五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自身健康的独特视角。通过聆听和辨别自己或他人的声音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五脏的功能状态及是否存在异常。当然,这一理论需要与其他中医诊断方法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仅凭五声就作出诊断。但无论如何,它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健康自查方法,帮助我们提早预防和治疗体内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