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两地书”写满亲子情

  本报记者 周萱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成长却常常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引导。

  如何尽可能弥补两地分隔带来的亲情缺失,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通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通城“满天星”志愿服务队探索开展“两地书·亲子情”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实践项目,通过“五书”传情。该项目在2024年咸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展演交流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两地书’是亲子间的纽带和桥梁,让留守家庭有了持续的沟通话题和沟通契机,增进了情感联结,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该项目相关负责人称,通城是一个打工大县,为了更好地服务留守儿童,2023年,在县民政局、县妇联和团县委的指导下,通城县“满天星”志愿服务队启动了项目。项目整合了多方力量,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积极搭建联络网络。

  何谓“两地书”?据介绍,“两地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信,而是包含了“读书”“写书”“品书”“传书”和“藏书”五个内容。

  “读”书是指通过阅读积分、赠送书和奖品等方式,激励、引导亲子共读;“写”书是开展“两地书·亲子情”创新创作征文活动,促进亲子间书写心得、书写情感和书信互动;“品”书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品读沙龙、户外拓展以及感恩教育活动,组织亲子间和广大志愿者对书信、心得和总结等进行点评赏析、引导启发,鼓励带动留守儿童、家长和社会爱心群体间进行情感互动;“传”书指通过新华书店、图书馆的“移动读书屋”和社会爱心人士,为有阅读需要的联络点提供书籍,组织志愿者走进社区、乡镇、校园开展关爱活动,搭建“两地书”线上互动平台,传递关爱。

  而“藏”书则是将“两地书”的优秀作品整理刊发,再分发到留守儿童家庭,让它成为可珍藏、可传承的情感记忆。

  以“两地书”为纽带、志愿者为桥梁,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打开了心门,形成了家、校、社合力的关爱氛围。

  2023年至今,该项目已经发起捐赠亲子书籍17万多册,送到了包括全部山区边远学校在内的70个联络点;持续开展品书活动,覆盖3600位留守儿童;连续举办了3届“两地书·亲子情”创新创作征文活动,共收集学生投稿600余篇,线上互动评论超过 4000条,线上全民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6万人次。

  一本“两地书”,写满亲子情。一束志愿之光,点亮满天繁星。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学校、社区以及主要务工地区的合作,扩大项目覆盖范围,让更多留守儿童受益。同时,建立更完善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为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带动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留守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