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木雕技艺 绽放艺术奇葩
本报记者 朱亚平

  8月20日,走进通山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一群大学生正在敲敲打打体验通山木雕的魅力。

  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通山木雕作品,从古老的人物造像到生动的民间故事场景,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一群游客驻足欣赏,细细品味这些木雕作品所传达的故事与情感,仿佛听到了它们穿越时空的低语,感受到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馆内不仅规划设计了展示陈列区,还设置了手工体验台。江西游客林阅夫正在木雕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木雕手工制作。

  “通山木雕不愧是国家级非遗,精美无比。”参观体验一圈下来,林阅夫对能工巧匠们的心灵手巧赞叹不已。

  通山木雕以通山当地的樟木、杨木、梨木、枣木、椿木、苦槠、柏木为主要用材。雕刻工具以刀具为主,也称锉。木雕刀具按刀口形状分类,主要有平锉、圆锉、翘头锉、三角锉、雕刀五种,其刀口的宽度宽的可达6厘米,小的不足1毫米,大大小小的工具多达150余种。

  一件木雕艺术品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制图、备料、粘贴图纸、打坯、细工雕刻、修光打磨、打蜡等七道基本的工序。通山木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止是因为其精致非凡的成品和极具难度的雕刻手法,更是因为通山木雕本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山木雕的具体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据史料记载,北宋置县之前,通山境内就有以木雕为职业的手艺人。魏晋至宋元时期,由于道教和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通山木雕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佛像和神像上。明清时期是通山木雕的辉煌时期,通山境内颇为活跃的汉剧、采茶戏带动了通山木雕的发展,戏剧故事、戏剧人物都作为木雕题材内容而展现在木雕艺术作品之中,并应用于木制构建的民居、祠堂、戏台及家具装饰,出现了深度浮雕和多层次镂空技法的作品。明代洪武年间,通山木雕技艺开始在湘、赣一带流传。

  非遗传承人是技艺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创新者,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让古老的木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73岁的熊应华,2014年被授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师承通山木雕名师陈开美,为其家族第4代传承人。

  通过多年钻研,熊应华熟练掌握了通山木雕传统的圆雕、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各种雕刻技法,尤其擅长将镂空雕和深浮雕相结合,雕刻的人物造型更加鲜活、逼真,服饰细腻,纹理自然。《文王访贤》《三顾茅庐》等作品中,他刀下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风景、器物、几何纹等各种图案都构思精巧,形神兼备,令人拍案叫绝。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通山木雕也在不断进步。目前,通山木雕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拥有多家木雕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数千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同时,通山木雕的发展也面临着人才紧缺、技艺创新的危机与挑战。

  为了传承好通山木雕,熊应华积极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和展览。2014年他创作的木雕挂屏等一批作品在莫斯科“中俄情——荆楚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中展示,引起了国外友人的兴趣。

  多年来,熊应华在通山木雕传承基地开展培训班传授木雕技艺,授徒60余人,使得“通山木雕”这一古老技艺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熊宝杏从父亲手中学习木雕技艺,并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创办了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后在木雕制作流程中引入数控技术,为古老技艺融入科技元素。

  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湖北省复赛中,通山县职教中心“神雕小侠——通山木雕的传承与创新”项目荣获金奖。“神雕小侠”项目在保留通山木雕传统雕刻技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通过创新设计,打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木雕作品。

  通山木雕非遗的创新尝试不仅赋予了通山木雕新的生命力,也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木雕传承人们以不同方式发力,继续在木雕创作中精益求精,力求佳作,而木雕这一朵盛开在通山的艺术奇葩,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