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标志着一个季节的确立和开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天气不会马上凉下来,还会伴随一段夏季的余热。
立秋之后,如何科学应对季节交替?重点预防哪些疾病?如何正确地“贴秋膘”?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主题,召开专题发布会,重点从健康饮食、合理作息、适量运动、情绪调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记者为您详细解读。
1 科学应对季节交替
夏秋交替,天气变化不定,人体呼吸系统容易受到侵袭,身边的老年人、儿童、体弱者、营养不良以及一些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容易感染包括流感在内的一些呼吸道传染病。
针对这种情况,公众首先要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公众应该掌握健康技能,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衣物,积极接种疫苗,像流感、肺炎疫苗等,能够有效保护易感人群,减少感染发病以及发生重症的风险。
另外,还要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系统症状的时候,尽量保持休息状态,根据情况及时就医。
针对过敏的问题,在秋季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群,首先要特别注意尽可能避免接触过敏原,像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尽可能避免接触。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卧室、客厅这些长时间停留的容易积灰的地方,也是容易引起过敏的地方,要定期清洁,保持居室环境卫生。
再次,在饮食上要注意。秋季是海鲜食品丰收的季节,这时候要管住嘴,尤其是过敏体质人群,尽可能谨慎食用海鲜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避免出现过敏反应。
最后,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像皮疹、红疹、皮肤瘙痒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及时告知临床医生自己有过敏史和目前的症状,针对这些症状医生会给予及时的治疗。
2 重点预防呼吸道疾病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有哪些养生保健方法可以预防这些疾病?
专家表示,立秋了,人们感受到早晚的风也有了一些凉意,但是白天还是很闷热,这和立秋时段还在伏天有关。所以这个时候说“秋燥”还有点早,除了要避免凉风的侵袭之外,还要继续防暑祛湿,感冒预防要兼顾祛湿和祛寒。
专家给大家推荐一款代茶饮——陈皮姜茶。陈皮有健脾祛湿兼理气的作用,生姜有解表散寒、温胃止呕、温肺止咳的作用,这两种食材各取3-6克泡水喝。
立秋过后的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肺燥,会有口干、咽干等症状。中医认为五色对五脏,燥邪是伤肺的,白色入肺,这时候可以进食一些白色的食物,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比如百合、梨、银耳等。
如果出现了感冒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咽痛,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揉按列缺穴。把两手的虎口交叉,一只手的食指压在另一只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位置会感到一个明显的凹陷,凹陷的地方就是列缺穴。
揉按列缺穴会起到宣肺解表、温经通络的作用,这个穴位也可以用拇指去按,找到这个穴位之后,每次可以揉按一到两分钟,对侧也是同样的,可以反复进行揉按。
在起居方面,立秋时节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黄帝内经》当中提倡顺应天时“早卧早起”,到了冬天,夜晚会更长,提倡“早卧晚起”。提倡早睡是为了顺应秋季收敛的特性,早起是为了防止收敛得太过,帮助阳气的生发。
3 关于正确“贴秋膘”
说起立秋,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贴秋膘”。“贴秋膘”也确实是一个民间习俗,“贴秋膘”是指立秋的时候进食一些鱼、肉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一方面补充因为夏天天气炎热、胃口不好、体力消耗比较大引起的身体亏空,另一方面提高抵抗力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这符合中医“秋收冬藏”的理念。
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充足,甚至会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所以不建议盲目地“贴秋膘”。过度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等风险。
“贴秋膘”不光要吃肉,还要饮食均衡,营养结构合理,除了肉类,还包含果蔬、蛋类、奶类、谷类、豆类等。在肉类里面,除了瘦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虾肉,这些都可以少量食用。
专家表示,立秋进补主要是清补,不建议大补,要根据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进补。如果身体很虚,立秋确实是一个进补的好时节。本身就有肥胖、高脂血症的人群,建议谨慎“贴秋膘”,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