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跨界治理的逻辑转换

  城市跨界治理需要根据任务的不确定性、紧迫性和风险性,选择合适的组织逻辑。随着任务情境发生变化,组织逻辑也要进行转换。政治引领的整合逻辑并非万灵药,难以适用于所有情境。同样,规则带动的协同逻辑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改进城市治理,需要破除单一最佳模式的思维定式,正确判断问题的性质,将跨界治理的组织模式“搞对”。这个过程既需要有一套制度规则,也需要收集问题情境的可靠信息。

  政治引领的整合逻辑适用于非常规问题治理,这类问题的不确定性凸显、时限紧迫、潜在风险较高,需要政府系统给予优先关注,列入优先解决事项,打破科层体系的常规运作,调动多方主体及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整合逻辑要求政府系统在分配注意力时,对非常规问题有所倾斜,在资源配置时给予优先考虑。整合逻辑只能应用于部分事项,难以应用于所有任务。如果不区分轻重缓急,将该模式用于所有公共事务,决策系统的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就会分散化,导致重大任务、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得不到有效落实。

  相形之下,规则带动的协同逻辑适用于更广泛的公共事务。城市是具有综合性功能的人造空间,城市运行涉及的大量事务具有跨界特征,需要多方主体协作完成。各种组织都有自身的目标和功能定位,依据法律法规设置的标准和程序运作。规则带动的协同逻辑强调各类组织依规运作,出现争议则经由协商达成共识,基于共识进行协同。良好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协同行动更具可持续性。如果绩效不佳,跨界治理则会改进合作方式,探索新的治理路径。

  当规则带动的协同治理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不断积累,风险越来越大,重复出现的常规事务也可能引起决策系统关注,从而转化为“非常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跨界治理就会切换行动逻辑,从规则带动转化为政治引领,从协同逻辑转变为整合逻辑,致力于增加资源投入,尽快化解重大风险。随着跨界问题的风险性降低,政府系统会转移注意力,将政治引领模式应用于其他议题。这样,该项议题就会回归常态治理,依据规则、标准和程序进行运作。两种治理逻辑的适时切换,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让城市治理更具韧性。党政系统基于实事求是的治理原则,根据具体情境和任务目标,及时切换组织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共治理的组织韧性。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