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不出县 小病不出村
赤壁“行走的医院”让群众有“医”靠
本报记者 见博 特约记者 但唐静 通讯员 吕志海 陈影

  “没想到在县城也能看上北京大医院的专家号,我现在对下一步的治疗更有信心了。”6月5日下午三时二十分,在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远程医学中心,赤壁本地患者叶钦正在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余剑波进行视频会诊。

  原来,患者叶钦患有高血压和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已经严重影响了工作与生活。在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住院后,主治医师告知他可以与北京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很快,赤壁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取得联系。

  在经过近二十分钟的详细交流后,医院医生配合北京专家给出了详细的诊疗方案。患者在本院就可以接受治疗,免去了舟车劳顿、挂号排队的辛苦。

  这就是赤壁“行走的医院”项目带来的初步成效。今年5月初,全省第二个“行走的医院”项目落户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赤壁医院)。该项目整合北京、上海等地知名“三甲”医院专家资源,通过对县(市)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三个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帮助实现服务能力提质升级,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看病不出村”的目标。

  走进赤壁市人民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一块智慧大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全市各地“行走的医院”就诊信息、健康数据、全国专家号源等信息清晰明了。

  “只要输入个人信息,检查报告、健康管理记录一一显示,医生可以随时调用,病人不用重复检查。”赤壁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彭少华说,诊疗数据上云端,“行走的医院”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放大。村医通过助诊包检测,得出初步诊断,视其需求将数据传往医院;院方专家分析诊疗数据,给出治疗建议,遇有疑难,线上连接到重点医院予以会诊。

  该项目还为赤壁市建设了“行走的医院”健康180指挥中心,百姓有就医需求时,通过公众号小程序一键呼叫,村医就能送医上门,打通百姓就诊“最后一公里”,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受益的不仅仅是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的老百姓,还有扎根基层的村医们。赤壁市为本地99名村医配备助诊包,每个助诊包价值约18万元。其提供心电图、彩超、血压等24项检查服务,并通过远程门诊平台,每天提供100个北京、上海等地三甲医院的远程门诊专家号,村民和村医们有了别样的“医靠”。

  在中伙铺镇中伙村,“00”后村医叶韵接诊完上午的最后一个病人,便背上助诊包,开始随访。

  “最近还有没有出现心慌?吃饭睡觉怎么样?”来到村民谢满珍家,叶韵利落地为她量血压、测血氧、复查心电图,并详细询问近期身体状况。

  而前些年,叶韵可享受不到这些服务。在赤壁,大部分村医的医疗器械只有“老三样”:体温计、听诊器、血压仪。“遇到比较紧急的情况,村卫生室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检查,很难判断,有时不敢接诊。”叶韵回忆。

  “这个助诊包,像个百宝箱,有了它,心电图、B超、血氧、尿检等在家都能轻松完成。”打开背包取出仪器,叶韵的底气更足了,“过去靠经验看病,只能处理感冒发烧、皮外伤,如今面对突发急症也不慌。”

  叶钦介绍,前不久有位村民寻求帮助,她发现该村民胸闷气短,意识有些模糊。她连忙打开助诊包开始检查,同时通过助诊平台,挂上了首都医科大学的专家号。同一时间,赤壁市人民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值班医生正逐条分析平台前方汇总而来的医疗数据。

  在大家的配合下,病人很快恢复稳定,叶韵也松了一口气。“有了专家的诊断,无论是病人还是我踏实多了!”叶韵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医会使用助诊包和助诊平台,以往的疑难杂症也逐一解决,村医的地位在村民的心中更高了。

  打通基层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的难题。目前,“健康180指挥中心”,可实现24小时实时响应、统一指挥调度,远程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远程超声中心和远程会诊室一应俱全,“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