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丰功伟绩,唯有31年来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一腔热血和赤诚之心。她,将奉献作为最大的快乐,将给予作为最大的幸福,用情怀做有温度的教育,用教育温暖着一代代学子,用行动践行初心,用实干诠释担当。她就是陆水湖学校的教师——宋晓华。
持之以恒抓管理。宋晓华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在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中,独辟蹊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整的班级管理办法。即:设定高度摘桃子、比学赶帮造氛围、正向引导强信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宋晓华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先摸清全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再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同时引导孩子们结合自身优点,制定相应的目标计划,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她将班上学生按不同标准先分出三个大组,开展大组内的学习竞赛。然后,实行优化组合,将不同大组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搭配,分为几个小组开展合作竞赛,形成了一种生生互动的局面,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此举不仅使得优生更优,后进生也得以转化提高,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在全班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此外,每周五班会课上,宋晓华在与各科老师沟通交流后,会对孩子们的学习、卫生、纪律、安全情况及行为习惯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对有进步的孩子,用放大镜找优点,及时鼓励,让其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退步的学生,则明确指出其问题所在,并严格督促其改正。“我不会一棒子打死,过后会择机找其闪光点去表扬,增强学生前进的信心与动力。”宋晓华说。
关爱学生见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宋晓华用无私的爱与强烈的责任感铸就了高尚的师魂。去年冬天的清晨,她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为身着夏裙上学的陈倩穿上,防止孩子冻着;2022年3月21中午,她发现班上的学生兰俊熙(留守儿童)没来吃饭,冒着倾盆大雨,顶着寒风寻找孩子,身上衣物也湿了大半,鞋子像泡过水,可她毫不在意,找到孩子笑着说:“孩子没事就好,衣服湿了可以换。”班上新来的学生卢泽阳行为乖张,性格古怪,不服管教。通过与家长多次交流和观察了解后,她针对其交际能力强、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点,因材施教,及时发现优点并予以表扬,增强孩子的自豪感、上进心。两个多月下来,这只“小刺猬”有了很大的蜕变。
一枝一叶总关情!宋晓华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无私关爱,还引发了“蝴蝶效应”: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赢得了他们的尊敬和爱戴,而且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广收博取钻教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参加工作以来,宋晓华除了积极主动参加各种线上线下培训外,她还不停汲取名师智慧,努力提升自己专业素养。2003年,她取得了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并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论文大赛三等奖、全市优质课一等奖、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常规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她潜心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让精彩的课堂打开孩子智慧的大门。三年级学生才开始写作文,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可在宋晓华看来,应该抓住可塑性极强这一阶段,努力培养孩子们的作文兴趣。
她首先解决孩子们的畏惧心理,让其明白写作文就如同造房子,要先学会搭框架,确定主题、主线。其次,教会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观察日记,解决写什么。然后,指导她们按照时间、空间或者事物发展等顺序解决如何写。为配合作文教学,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宋老师特意布置孩子们写周记,每一篇自己都认真批阅、修改、在全班评讲,并给予表扬,调动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每周五的周记评讲也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堂。
“丹心热血沃新花”是宋晓华无悔的追求,她把校园当作奉献的阵地,把课堂当作幸福的舞台,把孩子当成倾情演出的演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