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桃李
——记通山县迎宾路小学老师邱敏
本报记者 吴文谨

  二十年,一段不短的岁月,她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教育事业。二十年的教育历程,她用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为学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邱敏,是通山县骨干教师,现就职于迎宾路小学。出生在一个平凡“教育世家”的她,家庭里多名成员均从事于教育事业,受家庭氛围影响,打小起,她就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播撒希望”的种子。

  二十年岁月弹指一挥,从少女到“慈母”,那颗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护佑着一届又一届“山里娃”寻找希望。

  师迹——扎根基层 精益求精

  邱敏的教育之路从2004年启程,彼时,她从原咸宁教育学院毕业,也曾怀有对大城市的美好憧憬,但父亲的嘱咐和家乡对师资的渴求,促使她作出抉择——扎根基层。

  大路乡寺下中学、大路乡寺下小学、大路乡西港小学……哪里有需要,她就去哪里。纵观她从教生涯前十几年的足迹,皆为相对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

  “在坚持中奉献,在平凡中闪光”是邱敏的座右铭,在她看来,山区的孩子更加需要优质教学质量,更加需要夯基垒台打基础。

  于是,邱敏刻苦钻研业务水平,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不断探索创新授课形式,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对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她扩散思维、努力培优。对平均水平的孩子,她巩固基础、稳步提升,利用课余时间答疑解惑补短板。对极少数底子薄、反应慢的孩子,她更是不松劲、不放弃,利用休息日帮助其补习功课,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所有孩子,在她眼中,一视同仁。于是,在她的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一幕:每当下课铃响起,孩子们还会发出意犹未尽地呼喊“老师,您怎么就下课了,我们还想听”。

  “每个大山里的孩子,都对知识有着天然的渴望。”邱敏告诉记者,因为刻苦钻研,知识被化繁为简;因为因材施教,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因为平视孩子,课堂氛围无比活跃。

  这些年,她所执教的优质课《有余数的除法》《倍的认识》《观察物体》先后获得校级一等奖,乡级一等奖和县级二等奖,得到听课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师爱——用心坚守 用爱感化

  从教二十年,她担任了十五年的班主任。乡村学校的班主任并不好当,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多,不仅要抓好教育教学工作,更要深入每个家庭、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工作琐碎且繁重。

  她的班主任手册累积成厚厚一摞,记者随机抽出一本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一个孩子的具体信息:谁家里有困难,谁性格怎么样,谁身体条件较特殊……

  “当班主任,就是要做学生心中的母亲,错误中的大夫,交往中的挚友。”邱敏说。在寺下小学任教期间,她的班上有一名孤僻的女孩小月(化名),从不和同学们打交道,课间也常静静坐在座位上,平素表现还有些自卑。

  敏锐感知到这一点的她,决定与小月制造“偶遇”,走廊上、操场上,用和声细语拉近关系做朋友;课堂上、教室里,借鼓励和辅导作业卸下其心防。几天后,敞开心扉的小月向邱敏说明了家中情况:父母在外打工,平常由爷爷奶奶照顾,老人对孩子缺乏关注与沟通,导致了小月的性格内向孤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邱敏一方面鼓励小月在课堂上多回答问题,多与同学交流,一方面上门家访,扭转老人的教育观念,双向发力、双管齐下。两个月过去,曾经孤僻的小月一去不返,蜕变成一名积极乐观、阳光自信且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孩子的变化,家长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小月母亲为此激动得热泪盈眶,数次提着土特产上门致谢,但均被邱敏婉言拒绝。在邱敏看来,给予孩子关注、尊重和爱,是每一位老师的应尽之责,或许会有“因人而异”,但本质还是“一视同仁”。

  师德——塑己立身 甘于奉献

  其身正,不令则行。邱敏深知自己作为教师,“身教”往往胜于“言教”。长期以来,她秉持严肃庄重干事业,自觉端正师德师风,严格执行校内各种规章制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作示范,即便是平凡的小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二十年来她从未无故缺勤缺课。面对还未养成纪律和规矩的低年级孩子,她下课不离堂,时刻关注着教室内外的情况,有时候嗓子喊哑了,就吃下一颗润喉片,然后继续坚持。

  二十年的潜心教学和反复捶打,她的教学经验越发丰富,咸宁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县级模范班主任、县级骨干教师……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她依然坚守岗位,从未动过去外面“挣大钱”“出大名”的想法,一如既往地在教坛上勤奋耕耘。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勤奋工作,成为她唯一的人生追求,毕竟“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学厚为师,德高为范”是邱敏衡量自身教学得失的行动指南和行为标尺。这么多年来,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各项活动和教学成果始终名列年级前列,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而这份初心不改的情怀,托起了孩子们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