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旧校”到“美丽校”;
从“薄弱校”到“优质校”;
从“雁南飞”到“雁回归”。
崇阳县乡村学校如何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优的嬗变?11月1日,崇阳县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通过深化教联体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真正让乡村学校资源配置优起来、校园环境美起来、教师流动活起来、教学质量好起来、乡村学校强起来。
A扮美乡村校园
为了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近年来,崇阳县大力推进教联体建设。采取“以城带乡”联,依托城区优质初中,联合边远农村初中,全县共建成4个初中教联体。以城区传统强校为主校,融合城郊“空心化”学校,全县共建成8个小学教联体。以乡镇为单元,以中心小学为主体,实行“1+X”联合单元内小规模学校,全县共建11个乡镇教联体。教联体建成后,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乡村学校改造升级,实现乡村学校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吃住条件、运动场所全面提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环境,教学设施、食堂餐厅、住宿条件都有质的变化。”10月23日,崇阳县大集中学教联体金塘分校负责人指着漂亮的教学楼、宽敞的运动场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分校已完成六室一场升级改造和建设,分校环境得到进一步美化,校园品位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崇阳县推进教联体建设以来,共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投入3600万元对农村学校校舍进行维修改造升级;投入2800万元建成28个化生实验室、36个科学实验室,安装班班通设备480套;投入800万元,购置图书20万册,音体美卫器材167万台件套、课桌椅1469套;投入1400万元新建改建运动场所,新建校园足球场11个,安装各类体育器材共553件;投入228万元购置食堂设备和学生热水淋浴设施。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干净的食堂、舒适的宿舍、绿草如茵的操场……改造升级后的乡村学校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B增强分校实力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师资。为了推动城区学校优秀师资流向教联体农村分校,崇阳县出台《关于选派城区优质师资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促进教联体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和优秀教师参与选派下乡的内生动力。
“我父亲曾经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为教育奋斗了一辈子。”程建立微笑着对记者说,“1990年我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今,我接过妻子支教的‘接力棒’,自愿来到高枧,为振兴山区教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程建立来自教育世家,父亲是一名老校长,妻子王芳是城区初中的一名语文教师。2017年9月,在县教育局选派教师下乡任教政策的引领下,王芳来到天城中学高枧分校任教九年级语文并担任教导主任。她积极发挥“头雁”作用,把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上成公开课、示范课。同时,她借鉴城区学校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开展系列提升教师素质、打造高效课堂的教科研活动。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高枧分校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家长的高度认可,并由此拉开高枧分校以办学质量引领外流学生回归的序幕。2021年,王芳回到城区学校,程建立接过妻子交给的“接力棒”,来到高枧分校任教九年级物理兼任教导主任,演绎一出夫妻接续奉献山区教育的动人故事。
选派动员优秀教师到教联体农村分校任教,不能仅仅依靠情怀,还需要更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崇阳县用好提拔任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住房保障等杠杆,撬动城区优秀教师持续向农村学校良性流动。对参加选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倾斜等方面优先考虑。浪口中学是崇阳县2022年创办的一所城区初中,首任校长徐辉就是从天城中学高枧分校选拔调过来的。2018年8月,徐辉由天城中学政教主任调任该校教联体高枧分校校长。几年来,徐辉像钉子一样钉在学校,他既是校长,又是九年级物理老师,还是物理备课组组长。他一砖一瓦改变学校面貌,一步一步提升办学质量,一点一点唤回家长的信任。在他的任期内,地处幕阜山腹地的高枧分校得到长足发展,学校从不足200人逐步扩增至630多人。鉴于徐辉突出贡献,2022年8月徐辉被提拔为浪口中学校长。据统计,近年来,崇阳县在教联体农村分校选派教师中提拔任用干部15人,57人被优先评聘中、高级教师技术职务,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向选派教师进行绩效工资倾斜,全县共建成教师周转房452套,为选派教师提供了临时性住房保障。正是这种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一大批有志教师积极投身农村学校建功立业。目前,崇阳县已建成500名城区优秀教师人才库,每学期选派260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到教联体农村分校任职任教,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C破解挤空难题
加快教联体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资源数字化,不断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质量和吸引力,是破解县域义务教育“城挤村空”的有力推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学生涌进城区,农村学校“空心化”、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记者在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了解到,该校鹿门铺分校的前身为天城镇鹿门中学,2009年因生源不足被迫撤销办成鹿门小学,从2009年至2016年,鹿门小学学生从300多人锐减至40人,学校生源不足,办学难以为继。而同时期地处城区中心地段的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从1200人猛增至3200人,平均班额超过70人。如何破解县域内普遍存在的“城挤村空”难题,崇阳县从深化教联体建设入手,通过实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最大限度将学生吸附在当地就读,同时吸引学生回流。据统计,推进教联体建设以来,崇阳县城区中小学共分流学生1529人,农村学生回流2478人。凭借推进教联体建设,崇阳县在全市率先完成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化解任务。
“以前,我们山里的孩子背井离乡往城里学校跑。如今,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他们从城里又返回了山里。”崇阳县高枧乡桃花村二组58岁的村民王宏伟对记者说,“我侄孙已转入天城中学高枧分校就读初一。这样,离家近,上学也方便,又不用陪读,一年还可以节约10000多元开支。”
崇阳县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经验做法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0多个市州、70多个县市区来崇阳交流学习。
D借力信息赋能
创新教育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县域教联体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是崇阳县教联体建设的一大特色。崇阳县坚持改革创新,创立联校网教协同中心,先后在实验小学和大集中学建设两个线上教联体,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常态。
2016年崇阳县按照“协同中心统管,多点直联中心,1+N专递资源,集团管理运作”的形式,探索联校网教新模式,主要解决农村薄弱学校 “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以实验小学为中心,投入共6000余万元,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实现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联校网教”快速发展。目前,有14个主讲教室和28所农村学校对接,在全县选调音乐、美术学科优质师资在主讲教室专职教学;在全县11个乡镇28所农村薄弱学校分别建设听课教室,每个听课教室配备1名辅导教师。网教协同中心根据农村薄弱学校的需求精准开课。联校网教专递课堂主讲教师可以向听课教室学生提问,听课教室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专门设备向主讲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同步互动。在联校网教运行中,协同中心充分听取农村薄弱学校师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工作方式,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有效保障了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好音乐、美术等课程。集团化管理运作的方式,推进了联校网教办学模式持续深化完善,发挥实效。2018年崇阳县联校网教的做法入选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十大创新事项。
尝到数字化助力城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甜头,2023年崇阳县教育局又投入300多万元,在大集中学打造“双师课堂”。
9月25日,崇阳县教育教学联合体数字化中心——崇阳县大集中学“双师课堂”正式开课。10月20日,大集中学教联体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县教育局在该校实施“双师课堂”建设工程,形成“3+10”即3所城区初中优质师资辐射10所农村初中运行模式。
“双师课堂”以大集中学为牵头单位,教科处为协调机构,利用“名师工作室”成员和教联体学校一起,共同制定课程计划,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系列化。协调组织教联体教师,利用“双师课堂”开展常态化教学教研,促进教联体教学教研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
记者在大集中学了解到,8月底,崇阳县“3+10”“双师课堂”的硬件建设完成。同时,县教育局在大集中学组建了初中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四个“名师工作室”,并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出四个“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各教联体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体,以“双师课堂”为主阵地,在全县13所初中开展联合教学教研活动。
“双师课堂”结合线上和线下教育优势,增加互动感,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通过实时在线直播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获得老师个性化辅导,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双师课堂”内容丰富多样,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县已建立13 所初中“双师课堂”微信群,便于实时联络,统一行动,保持上课时间一致。同时,各初中建立“双师课堂”资源库,及时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崇阳好教案”“崇阳好课件”“崇阳好作业”“崇阳好试题”等。
目前,大集中学金塘分校、天城中学高枧分校等10所农村初中4472名学生共享“双师课堂”示范课。凭借“互联网+教育”新常态,走出一条依托教育信息化赋能,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
E提升质量品位
随着崇阳县教联体建设的纵深发展,教联体内学校办学效益逐步显现,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
“通过主校带动、分校熏陶和地方名人效应,孩子们逐渐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崇阳县第三小学教联体负责人对记者说,大白分校已经连续两年在咸宁市诗词大会中获得佳绩,学校阅读经典、古诗词文化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既与主校的带动、分校的熏陶有关,也与当地历来崇文重教、人文渊薮,出过明朝抗寇名将刘景韶、京剧创始人之一的徽班名伶米应生、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和近现代一批历史名人的名人效应有关。
记者在大白分校看到,各班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墙,文化墙由班主任信息、班级合照、班名、诗人简介、口号、古诗和飞花令组成。看似简单的文化墙,却隐藏了很大的学问,各班学生选取本班最熟悉的诗人为班级命名,如“李白班”“杜甫班”“贺知章班”等;诗词文化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自信、自豪感,还厚植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提高教联体农村分校办学品位,各教联体一手抓办学质量,一手抓办学特色。“组建实验二小教联体以来,鹿门铺分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书香餐厅的生日会。”该县实验二小教联体负责人说。鹿门铺分校学生80%都是留守儿童,书香餐厅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几千本图书让孩子在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半亩方塘,窗外的日光云影与文字共徜徉。学校以阅读的力量让学生的心里有清如许的源泉,以陪伴和呵护为孩子的生活注入爱的活水。每个月集中一次的生日会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分享生日蛋糕、一起吃饭,和家长连线视频,收到老师的小礼物,甚至有家长不远千里从外地赶回来参加孩子的生日会。
办学品味增强了乡村学校的吸引力,而办学质量的提高则赢得了家长的信任。“自从组建大集中学金塘分校以来,金塘分校无论是教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软件管理都有了质的飞跃,借助总校资源优势,带来金塘分校长足发展。”大集中学教联体金塘分校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统计,2021年中考,大集中学金塘分校考取县重点高中14人;2022年中考,1人考取市重点高中,17人考取县重点高中;2023年中考, 1人考取市重点高中,18人考取县重点高中。教联体办学结束了金塘这个边远乡镇20多年无人考入市重点高中的历史,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广泛好评。
“高枧分校作为一所崇阳最偏远的山区学校能有今天的发展,得益于崇阳新创的教联体教育模式。”天城中学教联体高枧分校负责人欣慰地对记者说,“通过以强带弱,带来了高枧分校发展的春天。”
2022年高枧分校98人参加中考,有4人被市重点高中录取,34人被县重点高中录取;2023年88人参加中考,有2人被市重点高中录取,34人被县重点高中录取。学校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3年,在崇阳县第十六届中学生运动会上,学校田径队荣获乡镇初中组第一名。加入天城中学教联体后,高枧分校累计已有800多名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与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并从这里启航,走进更高的学府深造,山区孩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崇阳县近年来推进教联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相关作法在全省作经验交流,目前已有3个教联体入选省级试点名单、1个教联体入选市级试点名单。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县将持续深化教联体建设,不断加大优质资源配置力度,完善教师选派下乡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赋能,以教联体建设推动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