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敛神气 使志安宁
——读“经典”谈因时养生之秋季养生
石欣 副主任医师咸宁麻塘中医医院病区主任

  秋季,是热与凉交替的季节,夜间清凉干燥,早晚温差大,雨水减少,秋燥成为秋季的主要特点。秋季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长,秋季五行属金,五脏属肺,秋季养生,补益肺气、养阴润燥是关键。《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一、精神调养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情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指出了秋天调神的具体法则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使意志保持安定,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可避免秋季的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二、起居调养

  立秋时节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适时调整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早卧有利于养阴,夜半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在子时之前入眠有利于阴精的收敛;早起则有利于舒肺,肺经旺于清晨,晨起呼吸新鲜空气,清气敛藏,精神充沛。秋季睡眠时间应比夏季平均多1小时。一是为了顺应秋季昼夜节律的变化;二来,由于夏季高温刺激大量出汗,还增加神经兴奋,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支出,传统医学认为,经过漫长夏季,人体元气消耗过多而未能及时恢复,因此有“一夏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进入秋季时,元气开始恢复,在此过程中常会感觉到疲惫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秋季适当延长睡眠时间,有利于元气恢复,远离“秋乏”。立秋乃初秋,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所以着衣不宜太多,不然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三、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而入秋之后空气湿度降低,气候偏“燥”,燥易伤阴,消耗人体的津液,导致出现很多与“干”有关的症状,比如皮肤干燥、口鼻咽干、咳嗽咽痛、大便干结等。因此,人们的饮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补充滋阴润燥的食物以达到养阴防病的效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药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都有很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而中医讲究“培土生金”,意思是脾胃调理好了,肺脏就会受益了。

  四、运动调养

  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因此运动也要收敛强度,运动量不宜过大,防止出汗过多,损耗阳气。秋季气温下降,人体新陈代谢也随之减慢,这时候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运动,很容易在秋冬季节发胖。具体而言,适宜的运动量应做到“形劳而不倦”,以锻炼后微微出汗,感觉轻松舒适为宜。老人、小孩和体弱者则可选择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们应遵循天地阴阳及自然变化规律,调养生息、保养生命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