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竹子繁多,长得特别挺拔,旁逸斜出,似利剑直刺苍穹。
竹子一身是宝,竹竿可以做笔筒、花瓶,千变万化,栩栩如生,而那些忙活不停、又刨又钻忙个不停的竹艺家,大多都是本地山民,技艺精湛,让人不得不感叹,高手果然在民间。
不知何方高人,联想浮动,以竹筒为鼎罐,把米与水注入筒中,烟熏火烤,斗转星移,大米用一身雪白与香喷,以馈赠万民的敬仰,感恩大地的养育。
星星竹海景区附近,有卖竹筒饭的婆婆,看到我们走过来,热情地吆喝。
在山野吃竹筒饭,味道不一样,还有纪念意义。一份沉甸甸的竹筒饭,价格也不贵,几块钱就能买一份。筒里有一点糯米,夹杂些许红豆。
由于爬山消耗体力,肚子有些饿,吃起来感觉不错,有股淡淡的清香。
竹筒饭做起来其实不难。取新鲜青竹,每节锯开一端。浸泡糯米三小时,添加调味料,佐以腊肉、豌豆等食材拌匀,填进一端开口的竹筒内,再注水至九分满,密封煮熟即可。
据说在咸宁以外的其他地区,另有做法:青竹锯开洗净,浸泡竹筒半天。筒内填入约三分之一调过味的米,加水如前。密封竹筒,平放在炭火上翻转烘烤至熟。
各地竹筒饭做法不同,有煮有烤;一些少数民族用火烤,其竹筒饭有肉饭、豆饭、盐巴饭,以稻香米为原料,烧烤时以香蕉叶封口,将青竹烤至焦黄。
不管做法如何,竹筒饭的美学内涵是共同的:饭香融合了竹香。
竹子的清香渗透入米饭中,清淡为尚,佐料不多,米饭也不宜过度爆香调味,以免遮掩了清淡的竹香。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宋代文豪苏轼的名句,借竹子表达了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相伴。
如果有种食物既可食肉,又可赏竹,这就是竹筒饭,一定会令你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