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安区,一批具备经营特长、思想活跃、阅历丰富、文化水平高的“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主力军。
美术生成功转行种香菇
4月20日,咸安区大幕乡桃花涧村,咸宁市幕景食用菌种植场内,菌棒整齐排列,香菇升柄展伞,工人正在采摘、分选、装箱。
高大帅气、穿着时髦的“90后”吴曦正忙着搬运香菇,一车装满即将运送至温泉中心市场、亿丰农贸市场及其他大型商超。
“香菇市场行情好,不愁卖!目前可以投放10万支菌棒,每天产量大约3000斤。”货物送完,吴曦走进大棚,检查菌棒的长势、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和工友们商量下一步发展计划。
几年前,吴曦还是个门外汉。从一所本科院校的设计专业毕业,辗转多家企业,他看中了大幕乡的环境,流转了12亩土地,开始种植香菇。
种植场首批菌棒制作完成后,迎来采摘旺季,不料,因遭遇大雪,24个种植大棚被全部被压塌,种植场损失近100万元。
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让他很快振作起来。在区农业农村局和大幕乡政府的帮助下,香菇基地获得了救济补贴和银行贷款。如今,基地已恢复近80%,带动附近20多名村民就业。
接下来,他打算把香菇产业做成附加值更大的成品菜,让香菇走出村子,做成大产业,走向全国市场。
专业生“圆桶”养鱼拓富路
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养鱼离不开鱼塘。在官埠桥紫潭村,“90后”胡栩探索出致富新路子——“圆桶”养鱼。
走进紫潭村7组的养殖场,只见10个直径6米、深1.5米的巨型“圆桶”整齐排列,每个“桶”里放养着不同品种的鱼,有马口鱼、鲈鱼、桂鱼等。
胡栩2010年从水产院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水产行业。因传统养殖效益低,管理繁琐,他决心前往广东、四川等地学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圆桶’养鱼抗风险能力更强、更稳定,通过智能化系统及生化手段,创造最适宜鱼类生活的环境,有效节约了土地、水源和资金成本。”胡栩耗时6个月养殖出来的成鱼肉质细嫩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2022年底,“大圆桶”第一批成鱼推出市场,当时市价约15元每斤,每桶鱼苗利润上万元。
胡栩通过抖音发现,一种外号叫“马口鱼”的小众鱼类深受江浙一带人的喜爱。这种鱼在湖北鲜见,养殖利润高,养殖方式大同小异。很快,他购买到了鱼苗,几个月后,1000斤鱼苗顺利出桶,被一名浙江鱼商订购。
胡栩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养鱼技术,把养鱼经验推广给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农二代”科技种田干劲足
4月下旬的一个中午,骄阳当空,刺得人睁不开眼睛,梁能银脱下鞋子,卷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稻田中前行,不时弯腰拔出杂草。
这位30出头、看起来憨态可掬的胖小伙,是咸安区永宏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管理着1800亩土地和近千名工人。
梁能银是向阳湖镇宝塔村人,父母都是农民,从小就在田地里摸爬滚打,对农业天生就有一股隔不断的感情。
2017年,梁能银斥资购买了两台植保无人机,当时农村鲜有无人机,此举一度被认为“烧钱且无用”。
但人们很快发现,无人机的效率极高,让人大为震撼。一时间,梁能银的无人机成了抢手货,附近的种植大户纷纷向他租借。通过自学,他成了飞无人机的好手,甚至被邀请到新疆去飞无人机。
梁能银继续投资购买无人机,给农机安装北斗设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成了远近闻名的“飞机手”和“科技农民”。他经营的合作社一年可产水稻180多万吨,还参与了奶牛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向阳湖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
“未来农村大有可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注入乡村,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对未来的发展,梁能银干劲十足,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