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桥宽多了,美多了。79岁市民朱明德家住淦河边,最近闲暇时,总会到丹桂桥上走走看看,感受咸宁这张改造变靓的城市名片。
淦河穿越咸宁城区,是咸宁人的母亲河。
细心的人会发现,淦河上的桥特别多。
温泉桥、丹桂桥、双鹤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连通一河两岸。
“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这便是咸宁精神。”每每谈到桥,咸宁人总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丹桂桥,位于咸宁大道中段,于1998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它跨越淦河,是连接滨河东、西街和玉泉街的一座桥梁。
朱明德的家就在滨河东路上,一直居住在这儿的他,自然对这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是看着丹桂桥从无到有,一天天慢慢建起来的。关于这座桥的故事我都记得,恐怕一天一夜都聊不完!”老人乐呵呵地说,丹桂桥作为交通枢纽,进城的、出城的,上班的、赶集的……都要经过这里,因为附近有市政府大楼、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广场、体育中心等,以及多个居民小区,经过丹桂桥的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别提有多热闹了。
老人依稀记得,丹桂桥刚刚建成通车后,每每逢年过节,孩子们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在桥边放烟火、赏月色、追逐嬉戏,谁家孩子不在家,沿桥一找准没错;现如今年纪大了,闲暇时扯扯家常,散散步,这桥也是好去处。
其实,丹桂桥刚刚修建时,有另一个名字——咸宁大道中段桥。
“那时,因为桥处在咸宁大道中段,为了方便和顺口,大家自然而然称这座桥为‘咸宁大道中段桥’。”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2003年,市政府正式命名它为丹桂桥,含有“桂”字,使咸宁桂乡特色深入人心。
20多年间,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洒水车等大型车辆来来回回,桥梁不堪重负,出现梁体、桥局部开裂等病害,成了城市危桥。
2022年8月改造开始,更换桥梁上半部分,也就是整个桥面。如何在不影响交通下正常施工?咸宁大道是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如果按照传统吊装方式,一边拆一边改,换梁需要8个月,并且要封闭施工。
思来想去,咸宁市委、市政府决定,采用新施工工艺换梁。桥梁上部分零件先在厂家生产,然后运到现场拼装,拼装好后整体置换。拼装好的钢结构新梁,浇注上混凝土,重达2000吨。新梁分为上下两幅,在千斤顶下,纷纷在淦河上横向“漫步”7天,移动40米后,到达设计位置。在2023年1月5日,丹桂桥换梁成功。
8个月到7天,咸宁运用顶升横移技术,刷新桥梁换梁速度。
丹桂桥桥面更换,荷载等级提升至城-A,限载70吨,大型车辆安全畅行;桥面由32米拓宽到34.5米,并增设非机动车道。
开阔、敞亮,再上丹桂桥,很多人和朱明德一样,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现在每次游走在丹桂桥,朱明德老人都有新发现,分隔带窄了、人行道有色彩了、周边景观重新设计了等等。
桥中间2米多宽的分隔绿化带,造型渐变,中间高两头矮,两头与路面“丝滑”对接。绿化带内的低矮植株,不影响驾车人视野,行车更安全。
紫娇花、迷迭香、金叶苔草、细叶美女樱、山桃草、爬藤月季……丹桂桥此次改造,栽种20多种固定花草,加上桥两侧应季调整的活动盆景,营造出四季不同花境,行人和游客赏心悦目。
俯瞰丹桂桥,桥头桥尾四个点的景观,做了减法。移走滴翠亭周边大片茂密的竹林,减少桥头部分高大树木,去掉繁复的景观。这样一来,露出连通淦河两岸的路,桥景串起河岸景观,两者相融,交相辉映。
桥两侧行人通道,桥头的滴翠亭周边,都铺上灰蓝色沥青。彩色沥青,将桥和亭融为一体,让桥活泼起来。
蜿蜒的曲线路面等宽路缘石,路缘石间无缝衔接,每块路缘石都磨边。这样一来,线条明显、流畅,丹桂桥有了线形美。
朱明德说,建设者用心用功,在他们绣花般的改造下,丹桂桥“颜值”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