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来咸宁的游客,肯定会发现,咸宁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了。不论是工作间隙还是晚饭过后,出门都能找到惬意的休闲公园,与朋友聊聊天,陪家人散散步。
身边绿地越来越多
这些公园坐落于城市之中,随处可见的绿树、花卉,整洁的道路,优美的环境,让人们感到十分愉悦。
这些镶嵌在闹市中的块块绿地,犹如“社区会客厅”,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的环境,也成为外地游客第一时间感受咸宁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入春以来,市人民广场沁香园内,绿植铺满广场,各种花卉迎风摇曳,不少市民游客穿梭其中拍照留影。
在十六潭公园东入口处,草坪如绿毯,近处搭满了大大小小的帐篷,远处三三两两的人群铺着野餐垫,人们聚在一起聊天、野餐。
“草坪适合老人孩子活动,还有登山步道,旁边停车场也大,每次来咸宁,十六潭公园里人特别多。”武汉游客张菲说。
“咸宁这几年建了很多街头小游园,每次看到公园里人们悠闲自得的样子,就觉得在咸宁生活是件特别美好的事。”准备在咸宁定居买房的江西女孩李萍说。
游客的赞美,市民的惬意,这一切都得益于近年来咸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发展要求,利用好城市小微空间,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废弃地和闲置地,见缝插绿,一些杂树林、臭水沟变成了“口袋公园”。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知,我市每年要新建5至10处小游园、“口袋公园”,“十四五”期间,我市中心城区各类公园将达到1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有望达到15.4平方米。
2019年10月,由咸宁市牵头制定的湖北省地方标准《公园城市建设指南》由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这也是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省级标准。
2022年4月,咸宁市正式启动《公园城市建设指南》上升国家标准工作。
按照咸宁市编制的《咸宁市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专项规划》,到2025年,咸宁市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
绿色出行更加环保
“咸宁处处都是公园,景色很美,城市也很干净,来咸宁一周时间,我觉得空气特别清新,适合和家里人来一起长住,养生。”武汉游客李安来咸游玩时发现,城区的公交车都是电动的,出行友好,环境舒适,正在考虑来咸宁养老。
近年来,我市各具特色的绿道如一根根绿丝带,将公园、绿地、林地等串联起来,丰富着城市景观,成为人们看咸宁、游咸宁的又一窗口。
在十六潭公园里,“全国低碳日”“碳路先锋”绿色健步走活动如期举行,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市生态环境局咸安区分局、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群众共80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倡导“低碳、绿色、环保”的工作生活理念,践行绿色办公、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节能增效,按时保质完成国家“双碳”目标。
活动通过展板展示和发传单的方式,为市民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知识,让市民游客“近距离”了解生活中衣、食、住、用、行各方面的相关低碳知识。
宜居宜学宜养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已悄悄在改变着咸宁居民的生活。城市的不断发展,绿道的不断延伸,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环保。
“我们一个小区有6个人都是骑电动车上下班。”市民吴先生说,“感觉身边人的环保低碳意识都在不断提高。”
绿色文化深入人心
今年植树节恰逢周末,市民林星带着儿子小童,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
“既可以去郊外踏青,又能让孩子在劳动中树立绿化、环保的意识,我觉得这样的活动还挺有意义的。”林星介绍,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参加植树活动的第3年,对于在植树点种下的树,参与植树的人还承担着养护的责任。不仅要“种下一棵树”,更要“护好一片林”。
今年植树节,咸宁各地纷纷发起义务植树活动,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就近在城区周边的空地中、河道旁、公园里,参与植树、清理杂物,捡拾垃圾,美化环境等活动。
身边逐渐增加的绿色、日益向好的环境,在咸宁人民心中播下了生态文明的种子,此外,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绿色文化也日益浸润在人们的旅游休闲活动中。
潜山森林公园是市民游客旅游、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这里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3%,素有“咸宁绿肺”之称。1996年,获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潜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在有效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满足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园内,处处可见一系列植物科普宣传标识牌,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这里为我市生态环保的宣传提供了栩栩如生的课堂,增强了群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里已然成为大中小学生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生态文明基地。2014年,潜山森林公园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上山的游客、市民都知道,不能乱动山上的一草一木,也都会自觉带着垃圾袋,处理自己带的垃圾,文明旅游已经成了景区里的新风尚。”景区管理者介绍,在运营管理中,公园以旅游客源市场为导向,开展森林旅游服务,为人们提供文明旅游的新天地,让这里成为咸宁绿色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