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水利和湖泊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项目为王”,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水和谐,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为工作目标,发扬“拼搏赶超”精神,竭力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强化水利行业监管,履职尽责、克难攻坚,强力推进我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水利新篇。
今年1-8月,全市统计入库水利管理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20.04亿元,已完成投资12.9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14%。截止目前,全市水利系统已争取资金6.4亿元,落实水利专项债5亿元。同时,加快引进金融机构支持水利基础建设步伐,已争取农发行放款8.6亿元。
政治引领 提升两大能力建设
近年来,我市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落实,不断完善河湖长制,把守底线与促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治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实现监督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强化政治引领,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健全“党政领导、河长主导、跨界统筹、部门联动、系统治理、齐抓共管”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并举,促进河湖长制提档升级。
今年,孟祥伟书记就河湖长制工作4次作出批示,亲自部署、亲自谋划;杨军市长签署《关于开展“脚步丈量”巡查河湖行动的命令》(市河湖长5号令),要求全市各级河湖长坚决扛起治水管水兴水护水的重大政治责任,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严格落实层级责任管理,促进管理信息互通互联,有效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强化项目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我市抢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机遇,把水利基础设施作为稳住全市经济大盘的重要支撑,实行清单管理、上下联动、挂图作战,全力推进我市水利项目建设,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5月,我市发布《咸宁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规划四大类155个项目,总投资451.4亿元。加强对接全省现代水网规划重点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规划。抓住湖北省长江堤防提档升级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水利项目的机遇,全省规划36个子项120亿,我市簰洲湾堤防建设等5个项目纳入,预计可争取上级资金10亿以上,有望今冬明春开工。
借助9月21日全省举办重大水利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的东风,全力推动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掀起汛后水利工程建设新高潮。全市集中开工重点水利项目有陆水流域系统治理工程、通山县富水流域系统治理工程、湖北省嘉鱼县余码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赤壁市老河泵站扩建工程等12个,总投资27.76亿元。
新建通山黄荆口水库、崇阳木三李水库,崇阳天城节制闸、余码头大闸除险加固,斧头湖防洪治理等项目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也正在有序推进。
生态优先 打赢两场攻坚硬仗
坚持生态优先,打赢深化河长制管理和开展水治理整顿两场攻坚硬仗。构建“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生态保护模式,纵向上压实市县乡村四级责任,横向上强化水利、公安、海事等多部门联合推动河道采砂规范化管理。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严格落实水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截止8月底,全市共开展河道采砂管理巡查625次,出动执法船只89余艘次,出动执法车辆783车次,出动人员2918人次。
打好河长制基层建设攻坚战。加强河长制基层建设,不断健全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市现有市级河湖长14名,县级河湖长100名,乡级河湖长773名,村级河湖长972名,河湖警长210名,民间河湖长89名,企业河湖长37名,巡查员1861名,保洁员3819名。
持续推动河湖长制走深走实,示范引领徒步巡河蔚然成风。市委书记、第一总河湖长孟祥伟亲领亲征,主动认领淦河河长,两年来11次徒步巡查淦河76.6km,打造全省“示范河湖”的典型事迹,被《中国水利报》重点宣传报道,是湖北省唯一登上“河长湖长故事”栏目的市级河湖长;今年,市长杨军已4次巡查长江,为全市各级河湖长做出表率。
截止8月底,各市级河湖长个人履职巡查50次,带动各级河湖长巡查履职8000余次,解决问题2000余个。
打好河湖清理整改攻坚战。严格河湖空间管控,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围绕“污水无直排、水面无漂浮物、岸边无垃圾”目标,对全市小微水体进行综合整治,并制定小微水体管护河长制公示牌。我市统筹推进并完成了斧头湖、西凉湖2.6万亩退垸还湖工作。抢抓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为契机,争取资金6亿元多元,从黑臭水体治理的痛点、难点入手,完成5条22.6公里城区黑臭水体整治,消除率100%。
持续推进河湖“清四乱”。压实属地责任,构建“四不两直”、无人机巡航、县市交叉检查等长效监管机制,全面核查河湖“四乱”问题,以“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整改清单”和联席会议、媒体曝光、电视问政等方式,推动各类“四乱”问题整改销号。实现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
我市按“脚步丈量巡查河湖”要求,进一步压实河湖长职责,加大河湖巡查频次,深入河湖“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巡出问题、盯住解决,真管严管、督出效果,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河湖保护网,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工作目标。
以人为本 抓好两类民生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市立足抗大旱、抗长旱、救大灾,全力抓好干旱区域抗旱和安全饮水治理,让水资源管理成果直接惠泽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抓好抗旱减灾。针对今年旱情,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抗旱工作,市委书记孟祥伟多次强调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深入嘉鱼、崇阳等地调研抗旱工作,在全市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贯彻落实全省会议精神作出部署;副市长、市防指副指挥长刘复兴多次主持召开抗旱会商会,研判形势、部署抗旱工作。
7月14日,我市印发《关于全市防汛抗旱形势的分析报告》,对抗旱做出安排,指导各地要做好蓄水保水工作,千方百计引水调水增水。各地加强蓄水保水,抢抓梅雨时机蓄水0.5亿立方米,陆水、青山等水库7月中旬停止发电用水,咸安区域协作引王英库水1250余万立方米,嘉鱼抢抓时机自流引江1500万立方米。嘉鱼、赤壁沿江累计架设临时泵站14处,提江水8500余万立方米;沿湖共12处泵站,装机59台7602Kw,累计提湖水约1.1亿立方米;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77次, 8月17日最大降雨量达到44.1毫米。
8月14日15时,我市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咸安、嘉鱼、赤壁、通城、崇阳先后启动抗旱四级响应,通山县启动抗旱三级响应,全市抗旱工作开展如火如荼。截止10月18日,全市累计投入抗旱人员35.1万余人、资金2.15亿元、调配或购置抗旱机械设备5.26万余台(套),浇灌面积11.8万公顷,解决5975人临时饮水困难。
抓好饮水安全。我市始终把确保供水安全作为抗旱的首要任务,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求,确保社会稳定。今年,全市通过管网延伸207个行政村、铺设管道241公里、增建加压站34个、打井134处、新辟水源54处、筑拦河坝14个等措施,已解决5975人因旱饮水困难问题,改善5.5万农村居民用水条件。同时,针对偏远地区群众用水困难或因施工等导致的临时缺水问题,各地组织上门送水。
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广大干部深入一线,主动作为,妥善解决群众用水需求,快速有力有效应对旱情。水利部门紧盯涉旱舆情,采用“一个人、一件事、一竿子到底”工作方法,妥善处置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12345热线和各类平台涉旱舆情持续下降。9月中旬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用水的下降,灌溉类舆情已经清零。
10月12日,全市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实现清零。在今年抗旱中我市累计出动送水车1453台次,为31个乡镇81个行政村缺水群众送水73636人次,送水8475吨,有效解决群众缺水需求,保障群众正常生活。
以防为主 守住两条安全底线
坚持以防为主原则,该局按照“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工作思路,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和水利安全生产底线,全力推进我市水利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守好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扎实做好“四个准备”,强化“四预”措施,建立联合会商、信息共享、技术支撑等工作机制,聚焦超标洪水防御、水库安全度汛、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城市防洪安全等四个重点,围绕“谁来防”、“防什么”、“怎样防”,实现了“不倒一堤、不垮一坝、不死一人、无一人因灾返贫”的目标。
面对今年的特大旱情,全市水利部门雷厉风行,积极指导各地投入抗旱保丰收战斗中,千方百计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采取计划用水,确保在田作物有水可灌;分时、分段合理放水,提高用水效率;清理沟渠,确保水路顺畅;强化管水护水,确保用水有序。截止10月8日,全市累计灌溉放水3.3余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140余万亩。国家防总调研时高度肯定我市蓄水在库、分水到户、有水灌田、饮水安全的抗旱工作思路,认为我市见势早、行动快、目标明、方法准、效果好,抗旱工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守好水利安全生产底线。水利安全生产是天大的事,是底线、红线,更是生命线。安全生产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安全生产“三个必须”要求,积极防范应对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同时,要筑牢水利工程建设的廉政防火墙,确保水利干部廉洁奉公,建设一批廉政工程,优质工程,民心工程,让水利工程真正发挥抗灾减灾作用,确保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
风正扬帆日,奋楫正当时。市水利和湖泊局将扎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提升我市水利安全保障能力,为把我市建成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促进咸宁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