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市民感受久违清凉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这段时间,“热”成了天气主旋律,骄阳似火,让人们出趟门就感觉要被“烤熟”似的。8月17日下午,我市终于迎来了一场强降雨,气温随之“退烧”,旱情也有所缓解。

  大雨“叫停”香城热浪

  8月17日,大家期待已久的雨终于降临。有人站在窗前观看大雨滂沱,有人走在路上行色匆匆,有人在雨中“逆行”,他们排险解难,为广大市民出行提供方便……记者走上街头,记录下这雨景中的城市。

  “终于下雨了,好开心啊。”在十六潭路与银泉大道交叉口,市民张女士正在等红绿灯,当时正是雨下得最大的时候,雨水打在地上冒出一个个水泡,她虽然没有带伞,浑身被淋得湿漉漉的,但看不出有任何不悦。

  “太长时间没下雨了,突然觉得雨水淋在身上也没那么讨厌了,反而冲走了高温,挺舒服的。”绿灯亮起,张女士边说边向马路对面跑过去。

  一路上,步行打伞的市民加快了脚步,而开车的市民,反而因为雨势太大,放慢了车速。车主王女士告诉记者,雨太大,视线不好,慢点开安全,而且开得快很容易将水溅在行人身上,不文明。

  咸宁大道与玉泉街交叉口附近,由于瞬时雨量大,出现了一些积水。大雨中,一位穿橘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及时疏通下水道。

  而在该路口,还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交警。虽然雨大到让人视线模糊,可执勤中的交警却没有到伞下躲雨,而是笔直地站立在路口中间,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保障交通秩序正常运行。

  渐渐地,雨下得小了,街上的行人又多了起来,大家行走在雨中,感受着久违的凉意,感叹着这“久旱逢甘霖”的快乐。

  人工增雨功不可没

  对于这场及时雨,气象专家表示,此轮降水,人工增雨作业功不可没。

  据市气象台统计,17日下午我市出现了分散性阵雨天气,城区最大降水量33毫米,到达了中到大雨量级。其他各县市区均出现了降雨天气,全市71个气象观测站出现了有效降雨,8个观测站出现了大雨,11个观测站出现了中雨。

  17日,记者从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了解到,8月份以来,我市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为缓解高温干旱天气,16日至17日,我市抓住有可能降雨的天气条件,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大规模人工增雨作业,全市6个县市区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其中,崇阳县在青山镇、天城镇、路口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火箭弹10枚。

  “嘭、嘭、嘭……”当日,几枚火箭弹接连划破崇阳上空,巨大的声响惊了不少人,也为咸宁带来更多降雨,一定程度缓解了旱情。

  作业后一小时内,影响区内青山站雨量19毫米、天城镇41毫米、路口12毫米。

  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负责人谢允告诉记者,全市有45个人工增雨作业固定点,咸安区有7个。

  人工增雨作业条件是当空中有充足的水汽,通过火箭弹向空中播撒碘化银冰核,可使小雨滴凝结增大,让雨势增强,达到增雨目的。

  17日,我市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崇阳、通城、赤壁、咸安等县市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降雨天气过后,对高温干旱天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风雨声中,网友们纷纷在微信上分享这个好消息。一名网友问,是不是人工降雨了?有网友回复说,好像是,似乎听到了打雷声,还有炮声。“终于下雨了!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高温何时能终结

  17日的降雨,市民们纷纷拍手叫好,市民李女士兴奋地说:“总算有雨了,但还不过瘾,下个几天几夜吧。”

  这场雨能下多久?市气象台气象专家分析,一是降雨比较短暂,咸宁范围内到17日晚上基本就结束了;二是雨下得不均衡,毕竟在“副高”的控制范围内,所以有的地方暴雨如注,有的地方也只能“洒洒水”。

  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天旱的时候,人们都希望人工增雨,但也要看天气条件配不配合,比如晴天或云很薄,云中水汽含量少,都不适合。

  简单地说,人工增雨就是要有满足条件的可降水云系,才能通过地面高炮、火箭或者飞机将催化剂携带到云中的有效部位,起到人工增雨的作用。

  对于有时人工增雨“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气象专家解释,相对春秋季稳定的云系,夏季的天气系统极其不稳定,云系变化非常快,可降水云系的范围有限,在增雨火箭弹发射空域出现时间较短,使得增雨效果打了折扣。

  气象专家认为,此次降温时效实在有限,顶多支持一天左右,副热带高压就得到补充重新增强,高温也就回来了,所以市气象台仍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据市气象台预测,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未来一周我市还是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9到40℃,建议市民在中午及下午时段减少出行,注意防暑降温。

  高温天气何时结束?市气象台分析,要想真正切断这轮高温,可能还要到8月下旬至月末,等待冷空气和台风实力增强,全面复苏,或许才能在末伏里打败“副高”,终结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