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湖北“南大门”是这样的

  淦河全长76.6公里,是咸宁母亲河,润泽40余万人口。近年来,咸安区全力整治一河两岸,打造百里画廊。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来要往哪里去?”这是半年前,咸宁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发出的“咸宁之问”。

  省委省政府推动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支持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咸宁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

  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咸宁从哪里来?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是周朝典籍《周易》中的咸宁,寓意普天之下都幸福安宁。

  赤壁大战、北伐争锋,这是风云际会中的咸宁,见证历史变迁。

  “三元及第”状元冯京、京剧名伶米应生,这是人文故事中的咸宁。诸多名人,激励后人。

  青铜文化、三国文化、瑶民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这是文化标签中的咸宁。诗情画意,文脉悠长。

  温泉之城、桂花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这是地方特色中的咸宁。香城泉都,世人皆知。

  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最适宜人居城市,这是城市荣誉中的咸宁。金字招牌,展现魅力。

  咸宁,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说她古老,是因为历史悠久,周朝隶属楚地南郡,唐朝建立永安镇,宋朝改为咸宁县。这片土地,历史堆成山,文化流成河……

  说她年轻,是因为她在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地级市。那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刚刚大学毕业,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来了不想走的地方

  咸宁在哪里?

  武汉南,长江边,湘、鄂、赣省会城市“中三角”交会的中心,被称为湖北“南大门”,这是地图上的咸宁。

  京广高铁、武咸城铁、京广普铁等铁路贯通南北,京港澳、大广、武深、杭瑞、蕲嘉等高速纵横交错,嘉鱼、赤壁长江大桥跨江飞渡,这是交通大动脉中的咸宁。

  中欧班列“长江号”首发,3万块赤壁青砖茶回赠蒙古国,“羊来茶往”传为“万里茶道”新佳话。与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国际友城23个,这是国际“朋友圈”中的咸宁。

  面积9751平方公里,人口305万,九宫山、大幕山等群山环绕,斧头湖、西凉湖等湖泊星罗棋布,年均降雨量1580毫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稳居20强。

  山青,水秀,桂香,竹翠,天蓝,风爽,洞奇,泉美,构成城市深厚的生态特质和绿色底蕴。

  华中康养地,中国桂花城。这就是咸宁,一个你来了不想走的地方,一个俘获你心灵、黏合你记忆的城市!

  “十四五”强势开局

  咸宁要往哪里去?

  进入新时代,咸宁元气满满、生机勃勃。

  13个产业入选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智能机电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跻身中国十大最具成长力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中国质量魅力城市、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连续19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市。

  过去五年,经济增速保持在8%以上;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751亿元,增长12.8%,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

  未来五年,咸宁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年12月召开的咸宁市第六次党代会,擘画咸宁发展蓝图,提出不同层级目标。

  当前目标:“三高”“六新”,即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综合发展实力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创新实现新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保障水平达到新高度,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各个方面均有具体指标,确保2026年如期完成。

  中长期目标:2030年之前,力争建成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

  这也是咸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化、落地版。

  唱响发展“特色戏”

  武汉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传统优势不同,如何找准定位?

  咸宁的答案是:既要弹好九城一体“协奏曲”,也要唱响咸宁发展“特色戏”。

  咸宁推进高质量发展,潜力在特色,优势在特色,希望也在特色。

  生态方面,森林覆盖率53.01%,年均水资源总量82亿立方米,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也是咸宁立市之本。

  区位方面,在咸宁北站乘高铁,25分钟可到武汉。随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轨道上的湖北”和“祖国立交桥”加快建设,武咸联系将更加紧密,咸宁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

  要素方面,温泉、茶叶、楠竹、油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资源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土地、水、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发展空间较大。

  产业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转型发展包袱较轻,特别是在智能机电、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领域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把特色做优,把优势做强,就一定能把优势变胜势,把愿景变实景。

  武咸同城,拼搏赶超。咸宁,奋力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咸宁下辖6个县级行政区——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区——咸宁高新区,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这样唱起“特色戏”。

  咸安:奋力打造“首善之区”

  2021年10月底,咸安区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5年,咸安要奋力打造“文明城市、城乡统筹、营商环境、人民幸福”首善之区。

  作为全市文明创建主战场、主阵地,咸安勇当急先锋,2021年全省县域文明指数测评,在全省39个市辖区中位于第一方阵。

  作为中国桂花城建设核心区,按照“夯实一产、做强二产、拓展三产”的思路,谋划产业融合;以桂花城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融合。

  抢抓机遇,靶向发力,迅速崛起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百亿产业链。

  一河两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着力打造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淦河画廊。

  嘉鱼:小县干出大产业

  嘉鱼县域面积101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万。论面积、人口,是个小县,看资源、禀赋,也不占优,近年来却埋头干出一个个大产业!冶金建材无中生有,呈集群发展态势。纺织卫材、高端装备制造等均瞄准百亿产值。

  今年以来,10个重点产业招商专班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系列招商活动60余批次,考察企业130余家,邀请120余家企业来嘉鱼考察。

  创新推行“1+2+9+N”工作机制,以产业为中心,让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达效。

  嘉鱼县三级干部、县委经济工作暨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上,14家纳税贡献突出企业代表披挂绶带,在主席台就座,会场中间靠前的“C位”,全部让给企业家们。

  赤壁:未来产业之城

  赤壁大战在这里打响,万里茶道从这里发源,三峡工程在这里试验。

  赤壁,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武汉城市圈重要城市,去年GDP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今年又瞄向600亿!

  步稳蹄疾,拼搏赶超。勇当排头兵的赤壁,着力打造“诚信赤壁·未来之城”城市品牌,聚焦“大健康、电子信息、电力能源”等产业,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县;从细节入手,在一言一行、一人一车、一花一草上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着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市。

  通城:崛起制造业集群

  今年4月29日,三赢兴首发上市申请获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2017年4月13日,赢通通讯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

  既不临江靠海,又不毗邻产业链集中区,通城为何能冒出两家主板上市企业?

  近几年来,通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制造业强县发力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电子信息、涂附磨具、陶瓷建材、中医药健康、食品饮品五大支柱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有规上工业企业110家。

  为延长做强产业链,总投资6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如期推进。通城县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高新企业15家、国家“绿色工厂”1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

  崇阳: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仲夏时节,来到幕阜山腹地崇阳,在蜿蜒的“四好公路”上驰骋,两侧绿浪起伏,十分惬意。

  站在青山水库大坝上,清风拂面,碧波荡漾,山美水绿。

  青山水库总库容4.3亿立方米,是崇阳的“大水缸”,供县城、青山和铜钟三地26万人饮用。水库库心断面监测,水质为一类水质标准。

  崇阳又称百泉之乡,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经隽水河通过赤壁、嘉鱼流入长江。境内的8个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均100%达标。2021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6%,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每立方厘米2420个……

  经多年努力,崇阳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崇阳现有中药材14.7万亩、雷竹4万多亩、茶园9.22万亩、油茶14.4万亩、蔬菜21.7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让青山绿水流金淌银。

  通山:好环境培植硬产业

  你可能想不到,打捆机、打包机这些重型机械,会产自大山深处的通山县。

  4月26日,总投资50亿元的星光通山农机产业园项目签约,将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农机生产基地。

  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企业,缘何中意通山?

  近年来,通山县纵深推进“放管服”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突破工业发展的空间瓶颈,在县城之外建设的工业园,盘活资源开辟南林工业园。2019年开建,共建成标准化厂房6.2万平方米,2020年7月第一家企业禾佳医疗入驻,目前已有8家企业落户运营。

  高新区:做大“一瓶水”产业

  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一瓶水”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饮料生产基地。

  高新区先后引进红牛、奥瑞金、今麦郎、华源、安利、元气森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把“一瓶水”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通过招引产业链上下游的延链、补链项目,从饮料研发、生产到灌装、包装,咸宁高新区食品饮料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目前,高新区饮料食品产业规上企业12家,2021年工业总产值82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今年1月至5月工业总产值34亿元,实现税收6亿元。

  预计“十四五”期间,高新区食品饮料产业将保持快速增长,产量有望达100亿罐、产值突破500亿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