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中药系列的第十六期为大家介绍的是补气药: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山药等中药。
本类药物多属甘温或甘平为主。少数兼能清火或燥湿者,亦有苦味。能清火者,药性偏寒。
一、人参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山参”,习称“籽海”。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
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证候,无论是因于大失血、大吐泻或久病、大病所致者,单用人参大量浓煎服,即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效;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证;用于热病气津两伤,身热口渴及消渴等证;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炮制】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捣碎。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用法与用量】3?9g,另煎兑服;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补力。
二、 党参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用法与用量】煎服,9~30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三、 西洋参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均系栽培品,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为气阴双补之品,用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用于热病气阴两伤,虚热烦倦,内热消渴,口燥咽干。
【炮制】去芦,润透,切薄片,干燥或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法与用量】3~6g,另煎兑服。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四、 黄芪
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本品为补中益气要药,用于脾胃气虚的气短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气短,表虚自汗;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用于气虚津亏的消渴;气虚血亏的血虚萎黄,神倦脉虚等,气虚血滞不行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法与用量】9~30g。
五、山药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本品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炮制】取毛山药或光山药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法与用量】15~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