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神”与“治水神”
○毕旭玲

  在上古神话中,以混沌为代表的原始“洪水神”曾处于神界顶层,甚至被视为“创世神”。

  这一双重身份说明,中华先民面对破坏力极强的大洪水时依然保持乐观主义的生存哲学,坚信“洪水终会退去,家园终会重建”。

  从大禹开始,很多在防治洪水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历史人物,一一被尊奉为“治水神”。

  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当地民众在岷江东岸立庙,世代传颂李冰父子的治水功德。

  汉顺帝时担任会稽太守的马臻,制定了将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整合为湖的规划,并发动民众修筑湖堤。此后,绍兴再无水涝之患。在鉴湖之滨,至今还留有民众为其修建的马太守庙。

  北宋熙宁十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不久,黄河决口,洪水包围徐州城。苏轼决心与徐州共存亡,率领军民奋勇抗洪救灾,修筑堤坝保护了城市。抗洪胜利后,在修复城墙时,苏轼还主持修建了旨在镇伏洪水的黄楼。这座黄楼后来被民众改为黄楼庙,主奉苏轼神像。

  今天上海浦东的三元宫坤道院,前身是周太仆祠,俗称周太爷庙。庙中主奉的是在清雍正年间担任过上海县令、松江知府的周中鋐。他曾多次治理时常泛滥的吴淞江,后在指挥修筑陈家渡水坝时不幸葬身江中。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