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咸安区浮山街道杨下村与温泉街道泉塘村曾经是一个大队——三员大队。“三员”是什么意思呢?是否误将“三元”误写成“三员”?
1951年5月,咸宁县(今咸安区)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以下简称“互助组”)。1952年,3个互助组隶属旗鼓乡与浮山乡(小乡)合并的双岭乡(小乡,驻杨家祠堂)。
1954年初,咸宁县普遍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社址定在钱塘郑。初级社取什么名称呢?有的建议取名“泉塘”,有的建议取名“杨下”。因为钱远隆、张垂祥、郑世华3名共产党员在各自互助组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开展季节性、行业性和塆际间互助,以壮带弱,以熟带生,以老带青,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渡过难关。3个互助组不仅是双岭乡的先进单位,而且在一区很有名气。在确定这个初级社的名称时,一区委领导说:“为了鼓励全区党员在农业合作化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个初级社就叫‘三员初级社’吧!”区委其他成员和双岭乡领导一致同意这个意见。
1956年1月,咸宁县小乡合大乡,初组社合并升格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三员初级社升格为“三员高级社”,隶属官埠乡(大乡,驻官埠桥街)。6月,三员高级社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横沟桥郑家)下辖的官埠乡改称的官埠管理区。1957年9月,隶属孙田农村生产指导组改称的三区下辖的官埠管理区改称的官埠乡。1958年9月,三员高级社改称“三员大队”,隶属东风人民公社(区级,驻横沟桥郑家,以下简称“公社”)官埠管理区。10月,三员大队隶属马桥、柏墩2个公社(区级)合并的马桥公社(区级,驻马桥街)下辖的马桥管理区(驻袁家五重新屋)。1961年4月,三员大队分为杨下(驻杨下小学)、泉塘(驻毛郑)2个大队,均隶属城关区(驻今中城电影院北侧街面)浮山公社(驻绣球山西北坡山下)。1984年1月,隶属浮山公社改称的浮山办事处。1985年9月,2个大队分别改称村。1994年6月,泉塘村划入温泉街道办事处。
从三员初级社三员高级社,再到三员大队,“三员”这个名字经历了8个春秋。如今,虽然没有“三员村”,但在咸安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三员初级社、三员高级社、三员大队这3个农村集体组织的名称,已经载入浮山街道、温泉街道、杨下村、泉塘村及原三员初级社下辖的各个村庄《地名普查登记表》“历史沿革”栏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