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势恢宏的水晶宫到象征和平的“原子球”,近代以来的各类大型博览会注重用先进的科技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展望,用海纳百川的态度鼓励各国交流,用包罗万象的展品启迪民智。它的每一次举办,都引领时代发展、产生思想碰撞,不断促进人类的学习与进步。
1 在夜幕中看到电灯光
1851年5月,英国伦敦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即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彼时的伦敦,是一个富有的城市,也是先进的制造中心。从棉纺织业技术革新、瓦特蒸汽机改良和广泛使用,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制造业基本实现机械化,英国期待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集中展示。
作为这一时期的“世界工厂”,英国人展示了产业资本力量推动下的高超制造能力。工人采用当时非常少见的玻璃和钢材,以惊人的速度在海德公园一角搭建起水晶宫。水晶宫通体透明、气势巍然,公园内几棵不便搬迁和改造的大榆树被保留下来并巧妙地点缀其中。欧美各国纷纷响应,各类先进的机器、工业品、艺术品进场参展,让整个水晶宫显得富丽堂皇、璀璨夺目,展示了现代工业的神奇魔力以及资本世界上升时期的繁华绚丽。
1851年,寓居伦敦三年的马克思,大部分时间在大英博物馆开展理论批判;恩格斯则在经营曼彻斯特家族工厂之余,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与理论研究。两人都注意到这件大事,并在合著《流亡中的大人物》中提及:“工业展览会在流亡者的生活中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博览会闭幕前夕,马克思饶有兴致地入场参观。他在1851年10月13日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及了自己的观感:“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自己。一、橡胶,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二、武器,有连发手枪。三、机械,有割草机、播种机和缝纫机。四、银版照相第一次大量应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末了,美国人为表示自己也能够提供奢侈品,特陈列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巨大金块一块和纯金的餐具一套。”
马克思尤其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应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这样的记述:瓦特的伟大天才表现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专利的说明书中,他没有把自己的蒸汽机说成是一种用于特殊目的的发明,而把它说成是大工业普遍应用的发动机……1851年,他的后继者,博尔顿—瓦特公司在伦敦工业展览会上展出了远洋轮船用的最大的蒸汽机。
历史上,英国先后举办过三届世博会。其中,伦敦还于1908年同时举办了世博会和奥运会。
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法国共举办过7次世博会。在1881年巴黎电力博览会上,爱迪生的电灯和发电站、输电网让人们在夜幕中看到了星星点点的灯光。1889年,白炽灯点缀的埃菲尔铁塔闪耀塞纳河、惊艳全世界。走出世博会的电灯,自此进入千家万户、照亮海角天涯。
此外,第一辆汽油发动车在巴黎世博会上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工业革命向能源革命、交通革命的延伸,让世界变小、变平,极大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也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1893年,双目失明的作家海伦·凯勒全程参与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她用指尖划过船的模型、南非钻石、留声机、电话机等,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现代工业带来的强烈震撼与巨大惊喜。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凯勒表示参加博览会的三个星期,使她“从童话故事和玩具迈到了对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而平凡事物的热爱”。展品当中“有世界的光明”,可以“看到世界的未来和希望”。
2 “开风气而劝工商”
1851年,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通过外交途径向清政府发出参展邀请,遭到两广总督的直接拒绝。最后获得展会奖章的,是沪商徐荣村以私人身份寄送的12包“荣记湖丝”。据统计,清政府总共收到80次世博会邀请,却只去了13次。
1903年,日本在大阪召开博览会,拟将中国、朝鲜、印度等民族的部分习俗在“人类馆”进行别有目的的集中展览。留日学生予以强烈抵制,国内知识分子表示极大愤慨。《大公报》评论:“将黄帝之子孙、文明之种子作种种丑态以取笑于广众。隳我声名,失我体面。”
历史不能忘记,前进永不停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迎来了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的觉醒年代。1910年,浙商陈琪创办南洋劝业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面向世界举办的大型博览会,主要目的是“开风气而劝工商”。上海、南京等地实业界备受鼓舞并积极响应,丝、茶、瓷器、漆、皮、玉等中国传统项目及新型手工业、制造业产品纷纷亮相。鲁迅还曾专门组织200多名学生,从绍兴经杭州、嘉兴、苏州到南京参观。
1915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通航等,美国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国实业界再次出征,共获得奖章1211枚。相比于获奖,此次参展更重大的意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纷争的缝隙中,寻找中国工商业改良振兴的契机,用好“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39年,美国在纽约、旧金山两地举办双城世博会,数次来函“热望”“甚望”中国参加,并热切表示将提供舰艇运送展品参展。此时,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之中。“当此日本对我施行侵略之时,我如能有所举动,实足昭示世界,以我并未自认挫败”,显然会有力提振民气、表明立场、争取国际正义力量同情和支持。国际社会对中国参展抱有极大期待的事实,也昭示着反法西斯战争的人心向背。
最终,在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下,规模宏大的“中国村”坚强地出现在世博会上,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触动。
3 “太阳已从东方升起”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共举办过大大小小各类规模、不同层次的生产展览会193次,展出内容涵盖生产工具、农作物、果类、畜牧、药材、狩猎、林业等。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革命无不胜。皖南事变后,陕甘宁边区正是依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扛过了艰难时刻。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不能被动“依赖”敌人,每个根据地都必须建立小型兵工厂,达到步枪、弹药和手榴弹均能自制的程度。1939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出现了我军自己制造的第一支步枪——无名式马步枪。毛泽东同志一见到它,赶忙拉枪栓、瞄准星,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枪造得很好嘛,也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两届工业交通展览会。在第一届全国农业展览会上,来自浙江奉化石门村一株高24米、重125千克的“毛竹王”震惊四座。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认为应当深入调研、扩大其影响力,便派专人前往调研培育方法,还运送了一株毛竹到莫斯科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在第一届工业交通展览会上,我国第一台铁路干线用的内燃机车亮相,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新中国还积极组织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博览会。一方面,展示新中国发展成就,讲好新中国的故事;另一方面,努力打破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向各国学习新技术、新工艺。
在1956年的法国国际博览会上,男性观众多关注中国的机器和钢材,女性观众则对中国的刺绣工艺、丝绸制品爱不释手。意见簿上写满了题字、留言,新中国所取得的发展进步得到了各国人民的肯定和祝福。
在1957年的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国际博览会上,人们感叹古老中国魅力无限,新中国的现代工业发展则“显示着太阳已从东方升起”。此外,1955年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1956年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等,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1982年,主题为“能源推动世界”的世博会在美国诺克斯维尔举行。这是新中国第一次走进世博,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大型展览舞台中的首次登场。中国馆的特色工艺纪念品,几天内就被抢购一空。中国馆成为这届世博会上观众的首选,占到日参观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百年风雨路,圆梦看今朝。从被动赴赛到主动办展,从闭关锁国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担当的中国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到2021年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个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心态更稳的大国形象日益清晰,“中国机遇”必将惠及全球。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