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青少年撑起一片晴空?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收看内容良莠不齐,自身消费缺乏理性,网络暴力难以应对……这些问题是青少年安全上网的隐患。8月中旬到9月中旬,我市开展暑期集中行动,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营造适合未成年人的清朗网络空间。

  1 不良内容危害极大

  暑假期间,市民沈女士有些担忧:读六年级的儿子豆豆,抱着手机对短视频刷个不停,还沉迷于某款热门移动端网游,家长拿他没办法。

  谈及孩子对网游的痴迷,沈女士忧心忡忡地说:“孩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完成作业,而是游戏上分。那款游戏每天上限时长是一个半小时,节假日还会翻倍,不把这点时间耗尽决不罢休。说也说了,骂也骂了,统统没用。”

  沈女士的软硬兼施并没有让孩子放下手机,长时间沉溺游戏直接导致了“一升一降”:学习成绩大幅下降,眼镜度数直线上升。

  “尤其在去年疫情期间,学校要求线上教学,他就打着‘上网课’的幌子偷偷打游戏,比上学时还疯狂。”沈女士说,豆豆不止沉迷网游,前段时间还迷上了游戏直播。在直播间,打赏越多的网友得到的关注越多。一次,为获得主播更多关注,豆豆用爷爷的手机打赏了300元。

  “我们咨询了律师,像这种网络交易在虚拟情境下发生,我们又难以了解真实情况,退款索赔非常困难。”沈女士说。

  和沈女士一样发愁的家长不在少数。市民刘先生是做生意的,平时没时间管孩子就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后来,他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看直播视频,每次晚上还会偷偷拿他的手机刷直播到深夜。

  “看直播中扭扭身体、卖惨卖丑收入就比上班族还高,孩子就吵着说要当主播。”刘先生说,直播画面及音效恐怖阴暗,存在大量暴力画面,孩子自从迷上以后,精神萎靡、情绪暴躁。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健全,对不良内容缺乏鉴别力,又容易模仿。”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谭璐指出,在虚拟世界中,未成年人不仅可能成为“三俗”内容的受害者,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和助推者,因此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心理、行为的影响不可小觑。

  2 安全上网难在何处

  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上网安全缺失。

  ——一些不法机构靠青少年赚钱。当前,大多数软件都通过下载免费、游戏中“内购”的方式赚取收益。内购指通过充值使用户获得付费道具或更多游戏机会等增值服务。

  但一些专门面向青少年开发游戏的开发商,为赚取更多利益,不仅不在游戏中设置防沉迷模式,还通过诱惑性提示、大量付费道具等方式刺激青少年购买,同时很少设置退款、申诉渠道,一旦青少年出现误操作,即便家长发现,想退钱也十分困难。

  ——青少年模式效果有限。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近一年多来,全国多家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试点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使用效果有限。

  记者随机挑选几款网络视频及直播平台进行体验,发现大多数应用在首次使用时,系统都会有弹窗提示,输入4位密码即可进入青少年模式。但由于是非强制性使用,青少年模式在各网络平台上的具体设置并不完全相同。

  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还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但记者也发现,这些青少年模式也普遍存在着技术漏洞,如果将应用软件卸载重装,就可以恢复此前的状态,解锁所有内容,“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技术甄别能力不足。当前,不少APP在对青少年群体防沉迷系统的技术甄别上还存在不足。在一些直播和短视频平台上,用户不开启青少年模式,以游客身份即可观看所有视频内容。虽然大部分应用软件对于青少年限时40分钟,但如果手机中有多款应用软件叠加,上网总时长仍无法控制,难以根本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

  3 联合营造清朗空间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减少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不但需要做好网络不良内容的预防、监管、整治工作,还需做好未成年人的引导、教育、关爱工作。做到网上网下联动,“清网”“育人”双管齐下。

  咸宁市委网信办开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包括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等在内的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对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零容忍”。

  市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何为刚说,他们加大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的检查频率和次数,整治重点是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等违法经营行为。

  市委宣传部还开展了“护苗”专项行动。暑假期间,深入社区和农村,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孩子们看正版书看好书;对书店、复印打字店、文具玩具店、综合用品商店、娱乐游艺场所等进行检查,深入排查教材、字典词典、辅导用书,清理“黄暴毒”等有害信息和现象,对发现的非法出版物及有害内容依法处置。

  同时,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整合党政机关、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资源力量,共同建设“护苗”工作站。并结合“开学第一课”“绿书签”等宣传活动,把网络安全教育、防范校园欺凌及性侵害、抵制有害信息和不良文化、预防网络沉迷等主题融入其中,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安全成长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市委宣传部表示,在加强监管、完善技术保障的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各自担起责任,家长要增强日常关怀,做好示范;学校也要促进教育内容多元化,加强是非辨别教育、理性消费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消费观、价值观。家庭、学校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应当相互配合,多方合力共建青少年信息安全保护体系,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