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0年10月,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围剿”。在鄂东南苏区,敌人“围剿”的重点是阳新黄颡口一带的根据地和湘鄂赣三省交汇处的通城。鄂东南军民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开始于1930年12月5日的黄颡口之战,结束于1931年1月31日沿埠头大捷。

  1930年12月9日,武汉行营令二十六师师长郭汝栋部向黄颡口发动进攻。郭派出两个团在黄颡口登陆,先后在凤凰山、太子庙、三溪口、沿埠头与我守军激战,深入到阳新南部的龙港外围。中共鄂东特委和阳新县委决定采取“避实就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击其一路”的战略方针,寻找战机,从中间突破,取得历史上有名的“沿埠头大捷”。

  1930年12月22日,红十六军由平江虹桥出发,向鄂南通城进军,于下午抵达通城东部小镇麦市,与敌军两个营相遇,消灭敌军一个半连。翌日中午,红十六军进进攻县城受阻。下午5时许,敌4架飞机飞临通城上空增援,误以为红军已占领县城,接连向城内投掷10多枚炸弹,我军乘隙架起云梯,鱼贯而上,攻进县城,全歼守城敌军,共缴获步枪1347支,轻重机枪13挺,子弹50余箱,俘敌官兵1000余名,收缴款项3万多元,取得了东南苏区反围剿斗争的第一次大捷。

  1931年1月下旬,根据中共鄂东特委和阳新县委部署,红三师七、八团在龙燕区赤卫队、游击队配合下,首先向南来的敌郝梦麟部一六一旅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敌军大溃,退往武宁路口,不敢妄动。

  1月19日,我军获悉刘公笃旅欲偷袭龙港,在骆家渡,设下埋伏圈。1月30日晚,敌军进入该地遭我军伏击逃窜。1月31日凌晨,红七团进抵沿埠头街口,向敌发动猛烈攻击,战斗仅两个小时,全歼刘公笃旅第五团,缴枪400余支,重机枪两挺,追击炮1门,子弹数千排,俘敌官兵290余名,逮捕龟缩在沿埠头的土豪劣绅60余人。刘公笃见其第五团被歼,惟恐红军断其退路,慌忙逃遁;郝梦麟部见势不妙,急向武宁纵深地带撤退;谢彬部寡军难撑,退守通山县城。苏区游击队和群众纷纷在途中截击逃敌,收缴枪支。敌人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