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通讯员 关明明
3月11日晚,2021年第一期《咸宁问政》举行。这期聚焦基层学校典型问题的问政节目曝光后,相关部门次日立即整改。
近年来,咸宁发挥问政监督连心桥作用,畅通“有问题、找问政”对话渠道,打造电视、广播、党报、网络、手机客户端“五位一体”平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据统计,我市3年来通过电视问政、广播问政、党报问政、网络问政等多种形式,解决诉求1.5万余个。
人们不禁要问:咸宁问政,到底问出了什么?
——问出“真重视”。
每期综合问政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亲临现场、全程指导,对重点问题的整改、问责实施直接过问、专题批示,对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统筹施策、改革攻坚,当好“坚实后盾”。
市问政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在破解基层普遍存在且反复发生的问题中找差距、补短板、除病灶。
一年来,我市运用“广播、电视、党报、网络、手机客户端”五位一体平台,采取综合、栏目、网络、广播、内参、党报等多种形式,构建起全媒体问政矩阵,持续释放市委改进作风的强烈信号。
——问准“真问题”。
聚焦战疫,咸宁问政曝光《打着包票背后的活禽交易》等问题;聚焦战贫,曝光《作出来的工作台账》等问题;聚焦战洪,曝光《应急响应,响而不应》等问题;聚焦营商环境,曝光《复工复产的政策红利为何难兑现?》等问题。
近年来,我市围绕三大攻坚战,围绕群众痛心的“微腐败”、闹心的“办事难”,围绕营商环境“中梗阻”问题,围绕“四风”突出问题开展问政监督,成效显著。
——“问”出真整改。
问政整改,不是一事一改,而是把握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深入查找漏洞,统筹施策,源头治理。
去年,咸安区专场曝光淦河防洪工程改造影响市第十二小学师生安全出行问题后,区水利和湖泊局主动领责,立行立改,十天内通过设置施工围挡、修筑围墙、铺设碎石、覆盖防尘网、常态化设置安全引导员等方式,最大程度解决师生出行难题,消除安全隐患。
举一反三,针对问政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市委在全市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统一、大转变、大落实活动,改进干部作风,在建章立制中追求更利长远的效果。
咸宁问政,已经成为咸宁推进市域治理的一张名片。去年,人民日报以“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为题,推介了咸宁利用全媒体问政的经验;新华社、《中国纪检监察报》等主流媒体也先后对咸宁市问政工作成效进行报道。
咸宁问政,为什么能持久走下去?答案有三:
一是高位谋划,找准问政“新航向”。探索融合纪检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组建专业团队深入暗访,在破解基层普遍存在且反复发生的问题中找差距、补短板、除病灶,专“问”那些群众最急最盼但又长期解决不了的“老大难”。
二是一问到底,倒逼责任“实落地”。问政的实质是群众提问、民心评判,背后有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督办整改机制。问政曝光问题后,问政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发函交办,纪检监察机关全程督办,依规处理,限期整改,并公开通报,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以问促改,推动问题“真终结”。每期县市区专场综合问政,都由县市区党政主职上台表态发言,作出整改承诺。
干部认为,咸宁问政搭建起了一个公众参与、群众监督、干群互动的考场,实现了问政角色、场景和问题的三大转换。
群众评价,咸宁问政提供了一个执政过程百姓参与、执政效率百姓评说、执政结果百姓监督的平台,问出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新风。
近3年来,群众参与咸宁问政累计超2000万人次,场内群众打“现场分”,场外观众打“整改分”,用分数亮明态度。事实说明,“问政”不做秀、不掺假,久久为功,就能“问”出清风正气、兴业良策、治理良方、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