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民族对于历史的重视由来已久,夏商时期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有史官设置。封建时代,无论官方史书、民间私人笔记,都延续了重史传统。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以后,历史教育在增进国民国家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基层一线历史教学工作实践表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至少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用好教材、教辅、历史遗迹三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家国情感。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课本是第一位的教学资源。适中的篇幅、凝练的叙述,端正的立场、中允的结论,是中学历史教材基本的特色。用好教材,就抓住了纲,抓住了基础。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延伸拓展的教学参考书,事实上起到了为教师提供案例、为学生增加掌故、为教学过程润色的作用。用好教辅,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会更为连贯,知识的呈现也就更富趣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遗迹现场教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在现代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延伸转换,极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和广度,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作用。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声光电的组合运用让历史教学现场更加酷炫,动画、影像资料的加入让课堂更加直观、生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强烈的代入感引发深入思考成为可能。在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之下,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教学尝试,情景式、人物式、合作式、探究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了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偏离目标的丰富手段,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反而会走向反面。
三是有效贯通历史知识经纬,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历史学科知识性强,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新课改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学科教学可以脱离基本知识去空谈能力养成。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紧扣模块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体系。要改变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病,通过实现记忆、理解、运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涵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成风化俗、以文化人的终极追求。发挥历史学科张扬家国情怀的功用,一线教师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咸安区横沟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