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冷酷”的作家。还记得第一次读《活着》,很压抑。余华用他那冰冷笔调,不动声色的让我们目睹了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地死去,最后只剩主人公孤独地活在世界上。
那种压抑,即使是合上书许久,也丝毫不见消失的迹象。
于是乎很长时间便不敢再碰余华的书。
近日,陪孩子去买书,偶然看到了《许三观卖血记》,拿起书的那刻,心里像是被猫轻轻挠了一下,勾起了好奇。便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全书。
《许三观卖血记》讲述的是一个为生存而不断卖血的人的故事。虽然故事本身仍充满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这种悲剧与《活着》那种完全的残忍冷酷不同,而是多了些许的温情。
关于温情,全书最明显的体现是在许三观与大儿子一乐的关系的一次次转变上。
回顾全书,许三观一生一共卖了十一次血,一次是为了娶玉兰,一次是为了全家,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二乐,而剩下的七次都是为了一乐。
单纯的从次数看,也许我们都会认为一乐应该是许三观最宠爱的儿子。然而事实上,一乐并不是许三观的亲生儿子,而是其妻子玉兰与别人的私生子。
在一乐九岁那年,妻子向许三观坦白一切,许三观在知道这个事实后,便开始冷落一乐,之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能体现。比如他对外人说自己只有二乐三乐两个儿子;在一乐为了两个弟弟打架,把方铁匠儿子脑袋砸开后,他却让一乐找亲爹去要赔偿;在大饥荒的时候,他卖血后带着全家去胜利饭店吃面条,却只给一乐五角钱去街边买红薯吃……
许三观对一乐的冷落,着实让人心疼一乐的处境,但若将许三观的冷落放在中国这个自古就重伦理的社会中看,他的行为也可以理解。
许三观与一乐的关系进行到这,我们似乎可以预料许三观与一乐的关系会日渐冷漠,终以悲剧收场,然而作者余华并没有给读者预料结局的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了书中那些动人的温情。比如,一乐找亲爹要赔偿费无果后,许三观为了不让家散,还是为了一乐去卖血还了钱;一乐因为下乡身体垮掉,为了给一乐增加营养,许三观又去卖血;故事最后一乐被诊断患有肝炎,要去上海治疗时,为了筹集医药费许三观更是开启卖血征途,不顾卖血休息三个月的说法坚持再次卖血,甚至差点搭进自己的性命……
许三观与一乐本无血缘关系,却也是血液将他们两个的关系紧密相连,卖血与施爱的过程早已超越父与子的伦理范畴,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情。
人的一生,几十年,不长不短,要经历的必须经历,不该经历的偶尔也会经历。我想,只要心存善良,心中还抱着希望,总会过上温情的日子,惟愿我们到老了的时候都不后悔曾经,也不畏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