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从2019年年底至2020年初春,在湖北武汉首先暴发了新冠肺炎,我国政府为阻止病情传播及蔓延,采取了封城之举,并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使用中药治疗新冠轻症或普通人群预防性服用中药,终于在两月余的时间内有效地抑制住国内的病毒传播。被治愈者越来越多,治愈率越来越高,中医药治疗未知领域的传染病的优势得到彰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流行性广、传染性强的特点,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疫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又称“瘟疫”。我国明代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但触之者多通过口鼻进入体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险恶、变化多端、传变迅速等特点。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到:“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所以传染病多兼有秽浊的性质。肺为呼吸出入之门户,从口鼻进入的疫毒之气,必然先伤肺气。此次的新冠病毒主要经过呼吸道侵入人体的肺脏而致病,并且还损害脾胃功能,导致消化系统受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食欲差、乏力困重等表现,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的临床特点,湿邪就是秽浊之物。张伯礼院士把此次瘟疫称为湿毒疫,正是根据今年初的气候特点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而确定的。
2000年前,我国著名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明确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意思是,正气健旺之人,抵抗力强,邪气不能损害人体,因而不会生病。而体虚之人,因为正气不足,抵抗力差,邪气容易损害人体,因而生病。如何正确培补人体正气,避免被外邪所染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在庚子年通过中医理论指导大家如何扶正防新冠病毒显得尤其重要。中医认为,人体抵抗力与季节相呼应,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春夏是人体的阳气生长、升发的季节,春季肝经当令,体内潜藏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向外发越,因此应在春夏之季,培补人体正气,有利于增强抵抗力。如此时着衣不适宜,饮食不合理,再加上工作节奏紧张,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等,都易导致肝火太旺出现克伐肺金之象,常见肺系症状如流鼻血,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肺主皮毛)等,还可见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的症状,如头痛,眩晕,目赤眼花,甚至口臭,长青春痘。这就是所谓的春火,民间俗称上火了。因此春季清肝火、保肺金就是扶正,通过扶正减少被外邪所染的几率,虽然已经过了谷雨了,但仍要防范春火。
首先,要把握春捂的“度”。俗话说“谷雨还有冻死老鼠的”,就是指谷雨时节,天气冷热交替突变,容易感冒,我们应多注意保暖。但部分人早早便更换了单薄的夏装,这样湿气就很容易从裸露的部位侵入体内。反言之,有些人一味地追求春捂,穿衣很厚也不减,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春捂应该有“度”,15℃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就要适当减衣了,再捂下去,反而容易诱发春火。其次,春季防上火还要多关注日常饮食,注意调养肝脏,少吃火锅等辛辣食物,多吃清淡的饮食,像黑米,豆类等。蔬菜类可选择芹菜、油菜、胡萝卜、莴笋、茄子等,蔬菜中富含的多种维生素可以充分满足肝脏的需要。当然也要考虑到人们封城久宅家中或对新冠肺炎的恐惧心理对人体肝气的影响,这都不利于肝气升发,易导致肝气抑郁。这类人群最好学会自我调节,除了要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多饮水,还要注意戒烟戒酒,精神的调养要戒暴怒,即使是新冠愈后的患者也要保持心胸开阔、积极乐观的心态。
谷雨过后,马上就要进入夏季,夏季的疾病多以暑热、暑湿为患,暑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暑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湿胜则阳微。鉴于新冠肺炎病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具有中医六淫邪气致病——湿邪的特点,湿性粘滞、缠绵,导致病情的潜伏期长;湿胜则阳微,新冠肺炎侵袭处于夕阳红的老人,阳气衰败的老人是主要致死对象。在夏季应如何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免湿胜阳微,保护人体阳气?护阳不是服用辛温的药物,也不是服用辛辣的食物以升阳、助阳、散阳。吴鞠通在《温病条辩》中提到,“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夏季人体的阳气不被夏湿所遏阻,淡能胜湿,淡能利小便,在饮食上强调清淡,如人们夏季常食用的绿豆、红豆、饭豆、芸豆、薏米都是利湿之佳品。反之牛肉、羊肉、狗肉、火锅,辛辣的烧烤,油炸之品则助热,加之冰凉的啤酒饮料助湿,形成湿热内蕴之势,反而损伤了人体的正气。《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有在春夏保护好人体的阳气、正气,才能帮助人体防犯各种邪气受染。?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有宝贵的传统医学思想指导我们,做到春季防春火,夏季祛湿清热,精神内守,病安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