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帕金森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的4月11日定为“世界帕金森日”。帕金森病有何症状?如何治疗?日常要注意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鲁建华。
1 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
去年11月,65岁的蔡婆婆坐着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手抖,但拿东西拿得稳,行动较以前迟缓。起初以为是年纪大出现的正常现象,但一个月后因头痛到市中心医院就诊,高度怀疑原先的手抖为帕金森病的表现。
57岁的刘女士几个月前被初步诊断为帕金森病,不仅有手脚不自主抖动、运动迟缓、面部表情减少等症状,还有睡眠障碍、便秘等症状。
鲁建华介绍,帕金森病,跟阿兹海默症一样属于神经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40岁—70岁人群,起病高峰在50岁—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约1.7%。
帕金森病主要特征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动作启动困难和姿势平衡异常等。静止性震颤常为首发症状,是指在安静端坐时手脚抖动,拿东西时反而不抖,入睡后消失。肌强直是指肌肉僵硬,手脚活动费力。有些还会出现手脚麻木、嗅觉减退、失眠、焦虑抑郁、直立性低血压、便秘、排尿障碍、出汗等非典型症状。
手抖、运动迟缓等症状,往往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从而造成帕金森病患者的就诊率低。
“很多老人有手抖的毛病,常见的是老年性震颤,也叫特发性震颤。”鲁建华指出,帕金森病的震颤和特发性震颤“抖”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帕金森病的手抖常限于一侧肢体,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像在搓丸子一样运动,静止时明显。
“40岁以上人群,但凡有手抖、运动迟缓、面部表情少等症状,怀疑患有帕金森病,建议到神经内科门诊就诊。”鲁建华提醒,如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改善症状,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反之,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和合理的治疗,病情可在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严重程度,以致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2 治疗没有固定模式
帕金森病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等可能都会导致。
“帕金森病在目前的医学范围内无法治愈,也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止疾病的发生。但可以改善症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鲁建华坦言,帕金森病治疗没有绝对的固定模式,不同患者的症状存在差别,对治疗敏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包括药物、手术、康复、心理等方面。“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西药治疗为主,中药为辅,具体遵循专业医师建议。
手术治疗,早期药物治疗显效明显,长期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严重运动波动及异动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手术治疗是药物治疗的一种补充,患者需经过严格筛选,术后需继续服药治疗。”
康复治疗,步态障碍、姿势平衡障碍、语言和(或)吞咽障碍等,可以进行相应的康复或运动训练,如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也可进行语言、步态、姿势平衡训练。
心理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抑郁等心理障碍,抑郁可以发生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前后,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要分清是帕金森病药物诱发,还是由疾病本身导致,前者可以咨询专业医生依次逐减或停用,后者予以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并施。
3 一旦确诊需长期坚持服药
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70岁的李婆婆,1年前被诊断为帕金森病,当时已有行走缓慢、动作笨拙、右手不自主抖动、面部表情减少等症状,医生为其开具药物后症状稍缓解,半年前因关节痛自行停药,症状加重,行动困难。
和李婆婆一样,擅自停药的帕金森病患者不在少数,但擅自停药可能会导致症状加重。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一旦确诊,需要长期坚持服药。”鲁建华表示,帕金森病病患者应听从专业医师的意见按时服药,不能随便换药或突然停药,需定期复诊。针对帕金森病治疗个体化,医生需要从药物的有效性、副作用、患者经济条件及药物在当地的可及性等方面,调整药物的种类、时间、剂量,让患者达到一个非常平稳的改善水平。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做一些适合的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跳广场舞、打太极拳,遵循少量、多次、循序渐进的原则。
中晚期患者有一定的依赖性,家属要做好保护工作,科学护理,有效防止误吸或跌倒等可能意外。比如,穿衣以舒适为首要原则,应方便穿脱;最好选择防滑性较好的鞋子,避免系带鞋;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喝水容易呛到,饮食尽量以糊状供给;床高度适宜、床边可安装护栏、卫生间可安装扶手,方便行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