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
唐代诗人在长安的“宅”生活

  为了战胜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人们纷纷响应号召“宅”在家里,这是阻断病毒的最好办法。

  如果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首都长安,那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诗人荟萃的地方。那时的诗人们也有“宅”生活吗?他们又能“宅”出什么花样呢?

  白居易:编成“国考指南”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因为参加“国考”,而在长安的上都华阳观里过了一段“宅”生活,结果“宅”出了一本书。

  贞元十八年冬,白居易来到长安,和朋友元稹一起参加了吏部的“拔萃科”选试,白居易名列甲等,元稹考中第四等。第二年春,他们一同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省是皇家整理图书的机关,校书郎的职责就是管理“邦国经籍图书”,这是一个九品小官,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为了广揽人才,朝廷举行了制举考试,这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大考。唐代的制科,考取后可以得到更高一级的官职。制科考试最主要的项目是试策,所谓“策”,就是回答皇帝的“问”。皇帝所问的当然都是当前的时政问题,借以发现考生处理问题的才干。

  这时的白居易和元稹因校书郎任期届满而赋闲,他们自然不能放过这个登高的机会,为了参加制举考试答好皇帝的策问,他们二人决定找个地方“宅”起来,他们发现长安上都华阳观非常僻静,适合搞学问。于是二人就来到这里,租借了一个房间,开始为这次考试用功作准备。白居易后来写过一首诗,讲述了此时的境况:“季夏中气候,烦暑自此收。萧飒风雨天,蝉声暮啾啾。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

  白居易和元稹在华阳观中“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篇”,白居易和元稹在这里“宅”了两三个月,他们竟然“宅”出了成果,写出了七十五篇策目。后来,白居易把这些文章编成四卷,这就是有名的《策林》。该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刑法、吏治、风俗等各个方面,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堪称当时“国考”的经典教材。这些精心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给白居易的“国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段生活对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的思想、友谊也有了新的增进和提高。

  这年四月,白居易和元稹参加了唐宪宗亲自组织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策试。唐宪宗针对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情况,问国家如何理政才能取得成效?面对这个问题,“宅”了三个月的白居易可不是吃素的,自然是有理有据、针砭时弊、侃侃而谈。

  韩愈:塑造经典形象

  再来说说韩愈,韩愈素来有大志,一心向上,他也曾有几段在长安的“宅”生活,其中一次,竟写出了千古名篇,为普通泥瓦匠立传,可谓是开了先河。

  韩愈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爱国情怀的人。在贞元三年韩愈20岁时,他从江南的宣城进京参加科考,曾写下了一首《出门》诗,诗里展示了他对来长安参加科考和未来的前景充满了憧憬:“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支撑,韩愈一直都是最上进最用功的。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离开徐州节度推官的位置回到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向他从政的梦想发起再次冲刺。为了更有把握,韩愈找了个住处,把自己“宅”了起来,一边准备功课,一边把遇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写出来。这个人叫王承福,是一个泥瓦匠。韩愈被王承福独到的人生观所感染,他决定替这个泥瓦匠郑重其事地写篇传记,题目叫《圬者王承福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七年,韩愈终于通过铨选,给他这段“宅”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开启了韩愈政治生涯的新时代。贞元十八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此后尽管韩愈屡受贬谪,但凭着他的实力,韩愈终于一步一步走上了大唐政治舞台的中心,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成就了一个名垂千古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李贺:“宅”出千古绝句

  最后要说的是李贺,他不畏困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能够持之以恒、呕心沥血,终于“宅”出了千古名句。

  任职期间,李贺的工作也不忙,他“宅”居长安,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创作上。当然,李贺并不是一味“宅”居,他有时要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每次出门,李贺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锦囊,他边行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在马上写成诗条,投入锦囊。有时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穷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回来后,李贺就“宅”在家里,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试图想出满意的诗句。知子莫若母,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勤于创作,更了解儿子身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心疼他。一天晚上,李贺母亲看到儿子写出了不少诗句,又高兴,又心疼,叹息道:儿啊,你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那些著名的诗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刻苦写诗,李贺的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年仅二十七岁。但李贺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许多是世代相传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可以说都是他“宅”出来的。

  显然,唐代几位大诗人的“宅”生活是有意义和收获的。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过上的“宅”生活,最终要看这种生活有没有意义和价值,让人们收获了什么?所以,不妨将过“宅”生活的机会作为充电奋斗的时机,把“宅”居当作“闭关修炼”,去学习,去努力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宅”有所得,“宅”得精彩。   (本报综合)

2020年3月30日 星期

第08版:人文博览 上一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