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3日 星期
板凳龙
○徐世聪 陈科任

  鼓乐声声喜气浓,烟花爆竹迎长龙。近日,在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在众多村民的操持下,一条由板凳组合而成的208米“长龙”在江源村游走,让人目不暇接,给新春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

  下午5点钟,板凳龙开始巡游,沿着村庄绕行一周,一路上村民都点起烟花爆竹,迎接长龙从自家门前经过,最后形成了整个村家家户户放烟花的热烈场景。在喜庆的鼓乐声中,近500多名村民簇拥着龙灯绕村巡游,热闹非凡。龙灯所到之处,爆竹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祈福来年五谷丰登、人才兴旺、和谐平安。

  据悉,板凳龙是一项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又称迎烛、梅竹灯, 是我市部分乡村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这一习俗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凡间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板凳龙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其中龙身由许多节特制的板凳连接而成,板与板之间用一根木棍串连,每一根木棍有一人撑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四个红灯笼,板凳节数越多,龙就越长,举行活动时鸣锣开道、鞭炮齐鸣,走村串户,场面十分壮观。板凳龙的舞法以串灯、游灯、盘灯、散灯四个部分组成。该村的板凳龙龙头需要6人抬,龙尾要4人抬,龙身有100条板凳,要101人撑着,加上6套锣鼓乐队,共有160多人参加。

  现场村民介绍说,板凳龙与传统龙灯的意义是不同的,传统龙灯走村串户,在庆贺新年的同时,会收取一定的钱物利益,板凳龙则不同,只在本村活动,绝不收取任何红包等财物,有利于增添村民的集体归属感。经过商议,该村决定今后每年大年初一舞板凳龙。

2019年2月13日 星期

第04版:文化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