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稀老人照顾患病丈夫15年
爱是相濡以沫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婉莹
20日,听说记者要为他们两老拍张合影,朱秀英褪下了一整日都不离身的外罩衣,笑着望向镜头,悄悄地搂住了丈夫的肩膀。

  一把椅子、一本书、一个杯子、两颗糖,家住温泉城区温泉办事处花坛社区的古稀老人张志强,就这样安静地坐在门口等着、望着,看见老伴开门进屋,他平白如纸的脸上瞬间有了笑意。

  开门进屋的是67岁的朱秀英,看着老伴一如往常地在门口“迎接“,她很安心。朱秀英和张志强守护彼此40多年,两人携手共同感受着这世上的阴晴雨雪、人情冷暖。

  守护十五载,只想有你说说话

  像这样不能下楼走动,只能与椅子为伴的日子,张志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自从2004年因心脏病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神经末梢病变等多重并发症,他的活动空间便局限在这几十来平米的小房子里,朱秀英也像在身上拴了根绳子,再不敢离他太远。

  “他生病以前,我还在社区的活动中心跳跳舞锻炼身体,现在除了买菜、倒垃圾,我几乎是寸步不能离开他。”说到跳舞,她眼里突然闪过一丝神采,为了丈夫,她不得已放弃了所有的外出计划和娱乐活动。

  远嫁苏州的两个女儿虽心念着父亲,但毕竟相距太远,照顾张志强的责任就全落在了朱秀英一个人身上。

  因为病痛,张志强每晚起夜六、七次,不能自主行走的他全靠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朱秀英搀扶。常年不能好好的睡上一觉,让原本健康的朱秀英体重减了十多斤、花白了头发,一入冬,双腿就发寒。

  折腾了一晚上,第二天天还没亮,朱秀英又得早早起床出门买早餐,吃了早餐她便扶着张志强在屋子里面活动,然后出门买菜做饭,回家来给老伴按摩。做了丈夫15年的“全职保姆”,朱秀英毫无怨言,她只想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留住丈夫,两人相伴。

  “小区里有一些比他后发病的老人,因照顾不周早早地就走了。他能好好地坐着、看看书、看看电视、跟我说说话,我就觉得挺好。”朱秀英望着一旁的张志强说。

  三餐皆吃素,也要让你吃上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志强就出现过好几次突然晕厥的情况,考虑到家庭并不富裕,张志强总是坚持不检查、不住院,“很有可能从那个时候就落下了病根,只是没有引起重视,要是那时候就抓紧治疗,问题就不会像现在这么严重了。”朱秀英有点惋惜地说。

  刚患病住院的那会儿,日子更是过得艰难,两个人的退休工资加起来也不过千元,除开必须的药品和治疗费用,剩下来的完全不够生活。

  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朱秀英也没有向亲戚朋友开口,她尽可能地缩减日常开支,买便宜的菜,用极少的油,以至于自己一度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我自己少吃点、吃差点不要紧,不能缺了给他治病救命的钱。”朱秀英很不经意地说起这些,生活的苦难可能也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每天给张志强用的药就有近十种之多,她从里屋拿出一个大盒子,里面全是已经提前备好的药。当天吃的药必须按时递送到嘴边,糖、饼干和水也时刻备着,放到丈夫随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就怕我买菜时他犯低血糖,备好了这些,我才敢放心出门。”朱秀英说。

  简单算算,张志强每个月在药品上的固定开支就得近两千元。碰上需要住院治疗的日子,花销就更大。上次住院期间,朱秀英为了省钱,晚上都是和丈夫挤在一张小病床上休息,坚持了一个月。

  前两年不小心摔倒,肩骨骨折的朱秀英硬是要求不动手术,咬牙坚持了半年才慢慢恢复,在这半年期间,朱秀英仍旧操持着所有家务、照顾着张志强的饮食起居,没有半句怨言。

  同行四十年,只想陪你一起走

  张志强的脾气并不好,加上各种病痛缠身,压力无处释放,朱秀英成了他唯一的倾诉对象。朱秀英懂得丈夫的难处,心里虽偶有不快,却从不和丈夫计较。

  年轻时,朱秀英和张志强在一个单位工作,两人也有过同出同进温馨甜蜜的日子。是病痛在消磨人的意志,使一个原本健康的人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变得颤颤巍巍。朱秀英能感受到丈夫此时身体和内心承受的种种煎熬。从精神上安抚他,在物质上把最好的留给他,是她所能做的。

  同行40多年,她用包容和善良诠释着一个做妻子和做母亲的责任。两个女儿出生时,张志强均因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在她身边,她一人照顾孩子,心里多少会有些委屈,但她明白丈夫如此努力工作也都是为了这个家,便默默地担起了家里的一切琐事。

  携着老伴去苏州看望女儿们的途中,朱秀英会因丈夫无法正常行走遇到诸多困难,一路上好心人的相助让她感动不已,车站里的工作人员、同一旅途的乘客、匆匆过往的陌生人都会给予他们帮助,搀扶、让座、架轮椅。平日里碰到丈夫摔跤、晕倒等紧急情况,单靠朱秀英一人完全应付不来,也都是街坊邻里、单位同事、社区干部在第一时间赶过来打电话、叫车、送医。这些生活中平凡的美好,朱秀英经常挂在嘴边。

  “她这个人口直心快,有时说话还容易得罪人,但她善良、正直、对我尽心尽力,没有她,我活不到今天。”这是来自丈夫张志强内心最真挚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