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组建崇阳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108台(套),流转承包农民土地1200亩种粮油,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粮食加工厂,闯出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发展新路子,成为全国闻名的种植大户。他就是通过种植致富的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村民吴正刚。
穷小伙返乡创业改变命运
7月28日,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八组,村民吴正刚正在家中张罗着田里施肥的事,对今年粮食大丰收信心十足。谈起当初的种粮初心,吴正刚满脸泛笑。
吴正刚今年43岁,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早年,全家7口人全靠父母挣工分养家糊口,父辈们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在上世纪大集体时,他家是全村有名的超支户,全家人很难混过肚子圆。
父母勤劳打拼的精神给吴正刚幼小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逢放学回家,农忙时他都要帮父亲提秧头、随母亲打猪草,十分勤快。
1987年,由于兄弟多,供不起昂贵的学杂费,刚入12岁的吴正刚放弃了上初中的机会,在家当猪倌、放牛娃,跟前父母干起了农业。
成长中,吴正刚也出门在外打拼,远赴他乡做泥工、当小工头、开机械,尝尽打工的苦头。吴正刚告诉记者,之所以后来返乡一是在外务工有被欠薪情况,二来在家创业自由还能方便照顾老人,后决定留在家里依靠自己的双手谋生活。
他说,最初家里只有三四亩地,2005年返乡后自购2台大型农业机械帮助当地人打田耕种,收获农作物,使大多农民从繁重的劳动强度中释放出来,吴正刚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收入,通过几年摸爬打滚、节俭积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后来,他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单薄,加上崇阳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推广是个薄弱环节,便萌生建设一支庞大的农业机械队伍的念头,满足农民生产需求。2010年,得到了崇阳县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当年7月,“崇阳县为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合作社由15位社员组成,有19台农业机械,每年经营收入达到200万元。
2011年,他决定利用农机合作社的优势,集中连片承租420亩农民土地,当年产出35万斤粮食,收入40余万元,改变了自己贫穷的命运。
“走四步棋”成全国种粮大户
大量土地季节性的抛荒和长年搁荒,土地“黄金”没有“挖”出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吴正刚一度感到可惜同时又觉得是机遇,决定将土地的承包面积再扩大。2017年,吴正刚连片流转承包的土地已达1800余亩,成为崇阳县第一种粮大户。
随后,吴正刚利用农机合作社的优势走了四步棋:一是自己承包搁荒农田办作业基地;二是服务缺劳户实行机械作业;三是成立个体粮油贸易公司走产加销一条龙之路;四是扩大农业机械化在周边乡镇的影响。
2012年,为了再扩大种植规模,他又马不停蹄地在与相邻的三个村联系,连片流转承包800亩农民土地,经营总面积达到1200亩,推广油——稻——稻以及麦——稻——稻三季连作,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成为全县第一种粮大户,还实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走产加销一条龙之路。
此外,他还帮本村和周边村缺劳户开展农田“保姆式”服务,每亩收受260元服务费,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等应有具有,从翻耕、购种、育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环节全程包揽农户达到380户。
同时,农机服务区域由本地800余农户扩大到青山、天城、石城、港口四个乡镇2800余农户。服务项目由开始时的耕、收2项扩大到现在的耕作、育秧、插秧、播种、直播、机收6项,年机耕种面积达到3.5万亩,年服务收入达到320万元。
在粮食增收的同时,吴正刚也遇到麻烦:2013年,因那时没有仓库、晒场和烘干机,七八万斤粮食随后发芽,损失了10余万元。事后,吴正刚在2014至2015年投入300余万元修建了一个3600余平方米的储物仓库,既能存储粮食,又能减少损耗。
从2005年开始,吴正刚通过土地流转承租村里的大量农田,进行科学种植水稻,成为全县“种粮状元”。2014年12月,他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后来,他还被评为咸宁市劳动模范、咸宁市人大代表。
据崇阳县农业局局长杨清丹介绍,2017年,该县全年农作物规划种植面积99.1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83万亩,其中水稻38.18万亩,农民通过科技种田,也越种越“甜”了。
无人机植保省六万余元
“今年承包流转土地2000余亩。”吴正刚告诉记者,大量的农田种植需人工机械化操作,针对农田施药这一环节,他于今年已购买了植保无人机高效作业。
吴正刚说,之所以现在使用植保无人机,是因为如今人力成本高且不好请、效率低,之前虽说也在使用半自动打药器,但前后施农药也得一个多月。无人机启动后不仅可以按指定区域指定剂量完成喷洒任务,还可以自动返航回到起飞原点,通常一个人每天早晚作业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三四百亩水稻的喷药。
他向记者介绍,有时天气很热,再加上农药挥发,极易中毒。用无人机喷洒,一般都在晚上或者早晨,避开太阳热的时段,效果好又高效安全。今年购买植保无人机进行施药后,成本降低6万余元。
为了提高效率,他还向植保无人机厂家、操作手虚心请教操作技术,经过一段时间钻研,俨然成了一名无人机施肥专家。
乡村振兴发展再生稻品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发展描绘了灿烂的前景,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民代表,我非常振奋。”吴正刚说,今年,他打算发展再生稻品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向加工生产进军。
日前,记者在吴正刚家中注意到,其自产的钻石水晶米“雨会”已申请商标。据其介绍,目前开始产品品牌打造,这一产品已开始销往全国。
吴正刚的个人振兴之路,不仅成为引领致富的领头雁,也促使本地大批农民在家就业创收,成为当地农民有口皆碑的“好汉”,正为当地乡村振兴吹响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