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9日 星期
暑假读三国
陈子言(市直)

  我从小爱看书。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是在五六岁的时候。当然我看的不是原著,而是经过删减的白话少儿版。年幼的我看得津津有味,关羽、张飞、赵云等英雄让我钦佩不已。

  八九岁的时候。父亲给我买了一整套四大名著。我兴奋地翻开厚厚的《三国演义》,却发现竟然全是文言文,看得我头昏脑涨,感觉那些熟悉的情节都找不到了。从此,我一直对它敬而远之。

  一转眼我已经上四年级了,我们的语文老师陈霞老师给全班同学每人发了一套书,那套书分为厚厚的上下两册,用透明塑料纸严严实实地包起来,黄色封面,四个黑色大字异常醒目——三国演义。暑假期间,陈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暑假作业,阅读这套《三国演义》。

  我捧起这套沉甸甸的三国原著,硬着头皮往下读。看第一回时,我就头大,怎么过了这么多行刘备还没出场啊!我告诉自己,别着急,静下心来!慢慢地,我读进去了,而且我发现,文言原著比白话删减版好看多了。举个例子,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十常侍横行朝野。两位忠臣刘陶、陈耽进谏除掉十常侍,汉灵帝不仅不听,反而将他们下狱,结果被十常侍害死。白话删减版只有简单的几句话,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原著呢,则对人物对话、动作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例如,刘陶进谏之后,“十常侍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言罢痛哭”这段描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十常侍丑恶、虚伪、精明的嘴脸,真是一群披着羊皮的狼!

  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三国演义》并不是一部严肃呆板的书,相反,它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情节。例如,关羽被迫投曹操之时,他们曾就关羽的胡须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我读到这里哈哈大笑,没想到关羽这位大英雄这么爱惜自己的胡须,他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呢,难道他没事的时候就会数胡须吗?冬天还要用纱囊裹住,大概是怕冻硬了会断掉吧?感觉关羽萌萌哒!

  为了引导我们读《三国演义》原著,陈老师每天都会在班级群里发当天的阅读任务和题目,并要求我们发语音回答上传。“你认为董卓是个怎样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什么意思?”“是谁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等。每次认真看书认真答题之后,陈老师都会给我点赞,给我热情的鼓励:喜欢听你讲三国!你真的读懂了!你是三国专家哟!等等,老师的认可让我高兴,让我得意,让我的阅读有了更大的动力!

  《三国演义》名著对于小学生而言,就像一座高山,这个暑假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尽情汲取名著的营养感受名著的魅力。阅读名著,传播经典。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三国吧!

2018年8月29日 星期

第08版:文学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